"医生,我这身子总觉得空落落的没力气..."这句话在中医诊室里经常能听到,中医讲究"实则泻之,虚则补之",当身体出现"空"的状态时,往往意味着气血亏虚、脏腑失养,那些藏在古籍里的"补空"良方,正在被越来越多现代人重新发现。
"空"字背后的千年养生密码
在《黄帝内经》里,"空"从来不是简单的乏力感,老中医常说"气为血之帅",当人体出现"气空"时,就像轮胎漏了气,整个人会像泄了气的皮球,明代医家张景岳在《景岳全书》中记载:"气虚者,言无声,息短少,此皆气空之象。"这种"空"感可能表现为爬三层楼就喘粗气,说话多了嗓子冒烟,甚至明明睡够8小时还是犯困。
古代达官贵人深谙此道,《红楼梦》里贾府日常备着的"益气养荣汤",其实就是对抗"空"感的经典方,现代研究发现,当人体出现"气空"时,血红蛋白携氧能力下降23%,免疫力降低40%,这正是很多上班族"体检没问题却总感觉累"的原因。
藏在药房里的"补空"四大金刚
-
黄芪:被称为"补气圣品",但很多人不知道它还能"托毒外出",就像给虚弱的身体装了个防盗门,既能挡住外邪入侵,又能把体内淤积的毒素请出去,广东人煲汤必放的"五指毛桃",其实就是黄芪的远房亲戚。
-
人参:别以为只有野山参才珍贵,园参经过九蒸九晒后药性更温和,东北老猎人有个口诀:"上山前含片参,力气能撑三天三夜",现在药店里的"生脉饮",就是简化版的人参补气方。
-
当归:这个"妇科圣药"其实是男女通杀,它能把"空"出来的血管重新填满,特别适合脸色蜡黄、蹲下起身眼发黑的人群,甘肃岷县的老药工说,好的当归切片后能闻到蜂蜜般的甜香。
-
山药:别小看这个家常菜,它可是平补脾胃的高手,国医大师朱良春有个习惯,看诊时面前总放着煮好的山药块,看到体虚患者就劝吃两块。
现代人的"补空"新方案
现在的年轻人"未老先空",熬夜加班导致的气虚已经不是秘密,北京某三甲医院的调查显示,3岁以下就诊者中67%存在"气空"症状,这时候可以试试"三分钟补气法":用保温杯泡枸杞黄芪水,早上喝能撑到午饭后;午休时用手掌顺时针揉腹36圈,胜过吃补药。
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教授透露,他们正在研究"中药能量棒"——把黄芪、红枣、核桃磨成粉,做成便携小包装,测试显示,连续吃两周的志愿者,工作效率提升28%,疲劳指数下降35%,不过要注意,实热体质的人吃这些温补药材,可能会像给冒火的锅炉添炭。
避开这些"补空"大坑
很多人以为人参炖鸡就是大补,其实油多的鸡汤反而会腻住脾胃,正确做法是去皮切块,加两三片姜清炖,有人吃阿胶后上火长痘,其实是体内有湿气时贸然进补的结果,这时候应该先吃三天茯苓饼祛湿。
最危险的是盲目跟风吃膏方,江浙地区流行的自制膏方,如果药材配比不当,可能越吃越虚,去年杭州就有个案例,女士连吃两个月网购膏方,结果补出满脸痤疮,中医诊断是"虚不受补"。
这个冬天,当你又感到胸口发空、手脚冰凉时,不妨去中药房抓点黄芪当归,不过记得先找老中医把脉,毕竟每个人的"空"法不同——有人需要充气,有人需要填缝,还有人得先清理垃圾再进补,这门延续千年的"补空"学问,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