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老板,这玛卡是中药还是补品?"隔着柜台,老张捏着包装盒满脸疑惑,店员小王挠了挠头:"说明书上写着秘鲁进口,但咱们货架上不是摆在中药材区吗?"这样的对话在药店里并不少见,这个顶着"南美人参"名号的块根植物,到底算不算中药呢?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玛卡的真实身份。
从安第斯山到中药柜的奇幻漂流
要说玛卡的老家,得追溯到平均海拔4000米的安第斯山脉,两千年前,印加帝国的武士们就嚼着这种十字花科植物的根茎冲锋陷阵,当地人管它叫"Peruvian ginseng",不过此人参非彼人参——人家可是实打实的本土特产,直到上世纪90年代,这个藏在南美洲高原的"宝藏"才跟着登山队背包漂洋过海。
2002年,我国卫生部正式把玛卡列为"新资源食品",就像当年辣椒刚进中原时被当成观赏植物,玛卡初来乍到也经历了身份认知的尴尬期,现在走进药房,它既出现在滋补药材区,又混迹于保健食品货架,活脱脱像个"两栖选手"。
中药户口本上找不到的"黑户"
翻开《神农本草经》《本草纲目》这些中药户籍簿,翻烂了也找不着玛卡的影子,真正根正苗红的中药家族都有严格的"家谱":人参、黄芪、当归这些成员,哪个不是经过千百年临床验证,在《中国药典》里有正式编制?
倒是隔壁邻居藏族医学里,玛卡作为"藏秘三宝"之一,和红景天、锁阳并列高原圣品,这就像转校生虽然没北京户口,但在学校运动会上破了纪录,大家也就默认它是自己人,不过严格来说,藏医体系里的药材和传统中药还是两个不同的"学籍管理系统"。
现代养生界的"斜杠青年"
别看玛卡当不了正经中药,却在养生圈混得风生水起,某宝销量榜上,玛卡切片常和枸杞、红枣组CP,泡水煲汤两相宜,健身房教练推荐的蛋白粉里,总爱掺点玛卡提取物当噱头,就连奶茶店都赶时髦,推出"玛卡脏脏茶"。
这背后藏着门生意经:商家既要蹭中药养生的流量,又怕惹恼药监局,于是玩起文字游戏,把"药食同源"挂在嘴边,实际卖的是蓝帽子保健食品,就像给玛卡办了个"暂住证",让它在灰色地带左右逢源。
实验室里的真相与迷思
中科院西北高原研究所的实验数据挺有意思:玛卡确实含特有的芥子油苷,还有55%的淀粉和10%的蛋白质,但这些成分吧,说神奇也不神奇——土豆富含淀粉,油菜花含有硫苷,怎么没人把它们当补品?倒是那些打着"抗疲劳"旗号的产品,多半偷偷添了西洋参提取物。
有意思的是,当科研人员把玛卡和真正中药放在一起做盲测,老中医们十有八九会把它挑出来:"这东西气场不对,没有中药的四气五味",倒不是说玛卡没用,只是它更像健身卡而非祖传秘方。
该给它发个什么身份证?
其实玛卡的处境很像归国华侨:海外打拼多年,回国想落户却找不到籍贯,在药房遇见它时,不妨这么想:这是个拿了外国驾照的老司机,开国产车可能不太顺手,但跑长途运输还是挺稳当。
下次再看见玛卡和人参、虫草摆在一起,别急着掏钱包,可以学学老中医的"望闻问切":看看包装上的"卫食健字"编号,闻闻有没有酸涩的天然气味,问问导购员敢不敢写进中药方子,切切实实地查下研究文献,毕竟,搞清楚身份才能对症下药,您说是这个理儿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