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妈,这盘菜怎么有股肥皂味?"第一次吃鱼腥草时,我捏着筷子直皱眉头,老妈笑着夹起一筷子:"傻娃子,这可是咱们贵州人吃了几百年的'折耳根',清热解暑比冰棍管用多了!"没想到当年嫌弃的野菜,如今成了我家餐桌上的夏日必备。
这个浑身带"鱼腥味"的家伙,学名其实叫蕺菜,在西南地区可是响当当的消暑明星,别看它长得不起眼,细长的红褐色根茎藏在泥土里,掐断时会渗出乳白色汁液,却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天然避暑神器,中医说它性寒味甘,能清热解毒、消痈排脓,简直就是人体自带的空调机。
前阵子连续40度高温,隔壁王叔中暑躺在诊所打点滴,老中医抓了一把新鲜鱼腥草,捣烂敷在他脖颈上,不过半小时就退烧了,这场景让我想起小时候,奶奶总在三伏天用晒干的鱼腥草煮水,全家当凉茶饮用,那略带草药香的甘冽滋味,确实比冰镇饮料更解渴。
要说最过瘾的吃法,还得数川渝地区的凉拌折耳根,选带着须根的嫩茎,清水搓洗掉泥沙,加盐、糖、醋、辣椒油这么一拌,脆生生的口感带着微微刺激,记得去年去重庆旅游,街边小摊五块钱买了一大碗,就着冰啤酒吃得满头大汗,结果第二天上火的口腔溃疡居然好了大半,当地人说这就是"以毒攻毒",用它的寒性来平衡暑热。
广东人更喜欢拿它煲汤,鲫鱼煎得金黄,加上豆腐、红枣和一把鲜鱼腥草,炖出的汤奶白鲜美,上周同事阿珍嗓子疼,喝了两碗立马缓解,她说这汤既能祛湿又能消炎,比喝凉茶温和多了,不过我总觉得那股特殊气味需要适应,就像有人爱臭豆腐有人捂鼻子逃窜。
最近发现个新吃法:把鱼腥草切碎加蜂蜜腌渍,冷藏后兑温水饮用,邻居张阿姨试了半个月,原本动不动就满头大汗的症状减轻了不少,她说这偏方还是她外婆传下来的,以前下地干活前必喝一碗,说是能防中暑。
当然也不是人人适合,表弟体寒常年手脚冰凉,有年夏天跟着我们狂吃凉拌折耳根,结果闹肚子进了医院,中医提醒这类寒性体质要少吃,建议搭配生姜或肉类中和,就像重庆火锅店总会备着红糖罐,用来给怕辣的客人解腻。
现在超市里连真空包装的即食鱼腥草都能买到,可见大家越来越懂养生,不过要认准带根须的鲜货,叶片发黄或有异味的可能经过硫磺熏制,最好早上去菜场找戴着斗笠的阿婆买,她们筐里的都是当天现挖的。
这个夏天不妨试试老祖宗的智慧,几块钱就能搞定的天然消暑品,可比动辄几十块的冷饮健康多了,只是吃完记得嚼颗薄荷糖,免得跟人说话时把对方吓跑——毕竟不是谁都能接受这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