藏在地下的养生密码!根茎类中药图片全解析,这些功效你知道吗?

一归堂 2025-05-07 科普健康 1604 0
A⁺AA⁻

最近迷上了研究中药材,发现根茎类中药简直就是大地送给人类的"营养保险箱",前阵子整理手机相册时,看着拍摄的各种根茎药材图片,突然觉得这些默默生长在土里的宝贝们,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养生智慧,今天就带大家看看这些"土里土气"的中药明星,它们可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养生宝藏!

【人参:百草之王的地下传奇】 记得第一次见到野山参实物时,着实被它的形态惊到了,照片里灰黄色的根须像极了瘦金体的书法,主根上还有密密麻麻的"铁线纹",老药工说这叫"雁脖芦",是野山参的身份证,现在市面上多是园参,但真正懂行的还是会盯着参须看,又长又韧的才是好货,不过要提醒一句,人参虽补但别贪多,我邻居王叔当年把人参当萝卜吃,结果流鼻血进了医院,这故事在我们圈子传了好久。

【黄芪:平民补气的黄金根】 有次去中药市场拍素材,正巧赶上黄芪晾晒,金黄色的根片铺满竹匾,阳光下像撒了层蜜糖,老师傅教我辨认好坏:断面纤维多的是正宗"芪皮",闻着有股豆腥味才地道,现在很多人用黄芪炖鸡,但要注意量,我试过放半块就够三人份的汤,最有趣的是蒙古黄芪和山西黄芪的区别,前者粗壮如小儿臂,后者细长似铅笔,药效却各有千秋。

【当归:女人一生的闺蜜】 在陇西药材基地拍当归时,药农演示了"油当归"的鉴别诀窍——折断时渗出的黄色油脂越多越佳,这种生长在高寒山区的根茎,切片后呈现独特的菊花纹,泡水会泛出琥珀色,我认识的一位中医专门用当归头调理痛经,她说当归尾更适合活血,身段中间的部分则是补血圣品,不过孕妇要远离这味药,就像避开辣椒一样坚决。

【山药:温补界的谦谦君子】 别看现在超市里的山药都光鲜亮丽,真正的怀山药可是浑身带"麻点"的糙汉子,上次去河南焦作拍摄,药农从地里挖出的新鲜山药沾满黄土,水洗后反而透出玉质感,最神奇的是它久煮不烂的特性,我试过用高压锅压半小时,捞出来还是脆生生的,不过要提醒糖尿病朋友,山药虽好也不能当饭吃,每天手掌大小的量刚刚好。

【地黄:从止血药到养颜丹】 刚接触中药时,总把生地黄和熟地黄搞混,后来才知道生地黄性寒,适合熬夜上火的小伙子,而经过九蒸九晒的熟地黄就成了阿姨们的养颜秘方,在拍摄炮制过程时,老师傅特意展示如何用黄酒拌地黄,说这是引药入肾的关键步骤,不过地黄虽好很黏腻,脾胃虚弱的人吃了容易腹胀,这点要注意。

【藏在厨房里的中药智慧】 别以为根茎中药只能煎汤,我家冰箱就常备着几种,比如用甘草煮绿豆汤解毒,加几片生姜中和寒性;冬天炖羊肉必放当归黄芪,香气能飘满整栋楼,最绝的是广东人煲汤,党参、枸杞、淮山搭配得恰到好处,喝着像甜汤却不知不觉调养了身体,不过要记住,这些根茎类药材大多需要提前浸泡,不然有效成分出不来。

【保存有道的小窍门】 拍药材时发现个规律:含淀粉多的(如山药、葛根)容易生虫,要密封冷藏;质地坚硬的(如人参、三七)反而耐存放,我学了一招:在装药材的罐子里放包花椒,虫子自动退散,还有晒干很重要,去年收的半干黄芪长了绿毛,只能忍痛扔掉,现在每次采买都盯着含水量。

【走出用药误区】 常有人把中药当保健品乱吃,其实风险很大,比如何首乌要是没炮制到位,可能伤肝;天麻虽好但天天吃会头晕,我采访过中医院院长,他说现代人最大的问题就是"虚不受补",与其乱吃补药,不如先调理脾胃,就像种庄稼要先松土,人体也需要打好基础再进补。

翻着手机里的药材图库,突然想起爷爷说的"万物皆生于土归于土",这些深埋地下的根茎,吸收天地精华慢慢生长,恰似我们养生要耐得住时间考验,下次去中药房,不妨仔细看看那些带着泥土芬芳的根茎,它们可比包装精美的保健品实在多了,对了,你们家乡有没有特别的根茎药材?欢迎在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