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哎这中药怎么越喝越苦?"隔壁王婶捧着刚熬好的中药直皱眉头,老中医张大夫敲着砂锅边叹气:"你们这些人啊,把当归当萝卜煮,不苦才怪!"原来熬中药藏着这么多门道,今天必须给大家掰扯明白。
【第一关:选锅有讲究】 很多人图省事直接用不锈钢锅,其实大错特错!记得上个月我表姐用高压锅炖中药,结果黏在锅底的药渣硬得像块黑炭,老祖宗传下来的砂锅才是正解,没有砂锅的话,陶瓷锅、搪瓷锅也能凑合,千万别用铁锅铝锅,那些金属离子和中药成分搅和在一起,喝下去等于在吃"化学实验"。
【第二关:泡药藏玄机】 抓回来的中药别急着上火,先要像发木耳似的泡透,夏天泡半小时,冬天泡40分钟,这叫"醒药",上次我急性子没泡直接煮,结果茯苓、贝母这些硬家伙根本没析出有效成分,白搭了三百多块的药材钱,不过要注意,像附子这类有毒的药材千万不能泡太久,容易泡出危险成分。
【第三关:加水大学问】 第一次煎药用凉水浸泡过药面2-3厘米,这水位要拿捏准了,我见过有人拼命加水,说怕糊锅,结果药汤淡得像刷锅水,第二次煎只要没过药面就行,毕竟精华都在头煎里,还有人迷信蒸馏水,其实自来水烧开晾凉就能用,太讲究反而画蛇添足。
【第四关:火候定乾坤】 这才是最容易翻车的地方!大火煮沸后必须转小火慢煨,就像炖老母鸡汤那样耐心,我亲眼见过小伙子用电磁炉定时,结果薄荷这类挥发性药材的有效成分全蒸跑了,更别提那些全程大火猛攻的,药汁浓得能粘住舌头,苦得让人想骂街。
【第五关:时间有讲究】 解表药(像感冒冲剂那种)煎10-15分钟就够了,补药得文火慢熬40分钟以上,去年我咳嗽买了川贝枇杷膏方子,药店小妹说煎半小时就行,结果喝了三天没效果,后来老药师指出要熬够时辰,这才尝到真正的润肺效果,不过像羚羊角这种贵重药材,煎5分钟就得离火,多煮都是浪费钱。
【第六关:特殊药材处理】 有些药材就是"刺头",得区别对待,先说说要"打前站"的:生龙骨、牡蛎这类矿物药,得先煎半小时再下其他药;含乌头的草乌、川乌更得煎两小时解毒,再说说"压轴登场"的:薄荷、砂仁这类挥发性药材,得等关火前5分钟才下锅,不然香气全跑光,最麻烦的是阿胶、鹿角胶这些"黏人精",得用黄酒烊化后趁热混入药汤。
【第七关:煎药次数暗藏玄机】 老一辈常说"一煎二煎三煎",其实现在很多药材两煎就够了,头煎捞出药渣后,再加温水二次煎熬,这时候的药汤虽然颜色浅,但该有的药效一点都不少,我试过三次煎的对比,发现第三次煎出来的基本是白开水,纯属自己骗自己。
【第八关:存药有诀窍】 熬好的药汤要趁热过滤,别学我老爹总舍不得扔药渣,那些残渣里全是沉淀物,冷藏的话别用铁容器,玻璃瓶或保鲜盒最合适,但要记得当天喝完,实在要代煎的话,让药店分成小袋冷冻,喝的时候拿出来隔水温热,千万别直接微波炉加热,那跟喝毒药差不多。
最后说个真实案例:我们小区陈奶奶高血压常年喝中药,最近总说头晕,带去中医院一查,原来是她为了省事把所有药材倒进电饭煲按"煮粥"键,结果煎煮时间超标三倍,导致某些成分变性失效,现在她家厨房专门摆着个二手砂锅,每天定时器设得比闹钟还准。
熬中药这事真不能懒,从选锅到存药每个环节都关乎药效,下次抓药时不妨多问问药房师傅,或者记下这几个口诀:"砂锅冷水慢慢泡,文武火候掌握好,先煎后下分清楚,两煎合并刚刚好",记住了吗?下回煎药可别再把人参当萝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