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秘亳州中药材种植地,千年药乡的致富密码

一归堂 2025-05-07 科普健康 1605 0
A⁺AA⁻

"走,去亳州看'中药海'!"这两年总听药商朋友提起这句话,皖北平原上,这个被称为"中华药都"的小城,到底藏着什么玄机?上周我专门跑了趟亳州,在三十多万亩中药材种植地里转了一圈,才算明白这里为什么能成为全国中药市场的风向标。

【药田里的千年基因】 站在谯城区十八里镇的田埂上,空气里飘着淡淡的药香,60多岁的药农老李蹲在地头,手指捻着棵芍药苗:"咱这白芍可是从汉朝就开始种,祖辈传下来的手艺。"他脚边的田垄整整齐齐,每株芍药间距精确到厘米,老李说现在年轻人都用上了测距仪,但"三墒七耪"的老规矩还在守着。

往南二十公里,五马镇的菊花田像铺开的金色地毯,9后新农人王芳正拿着手机直播,她身后的杭白菊开得正艳:"家人们看,这就是道地亳菊,花盘要选直径5公分以上的..."她脚下的滴灌系统正均匀洒水,无人机在头顶盘旋监测病虫害,传统农耕智慧遇上现代科技,在这里碰撞出奇妙火花。

【数字背后的产业密码】 在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,电子大屏上跳动的数字让人震撼:每日上市品种2600多个,年交易额超千亿,但真正让我吃惊的是田间的"隐形冠军"——张集镇的丹皮种植面积达3.8万亩,占全国总量70%;十九里镇的白术亩产突破800公斤,创下全国纪录,这些数字背后,是政府牵头组建的"良种攻关队",农技员们像候鸟一样跟着节气跑田头。

在安徽协和成药业的GAP基地,技术总监老陈揭开了"标准战争"的冰山一角,他们培育的亳菊不仅通过了欧盟有机认证,还在活性成分含量上比国标高出15%。"现在药企采购先看'身份证',我们给每株药材都建了生长档案。"说着他调出手机APP,某批白芍的施肥记录、天气数据、检测报告一目了然。

【产业链上的逆袭突围】 傍晚走进安徽广印堂药业的提取车间,浓郁的薄荷香气扑面而来,总经理王斌指着流水线说:"去年我们薄荷脑产量占了全球四成,但利润全在别人手里。"痛定思痛后,他们开发出中药精油护肤品,把薄荷叶附加值提升了20倍,这种"车间围着田头转"的模式,正在改写"药贱伤农"的老剧本。

更让人惊喜的是中药材旅游的意外走红,在亳药花海景区,汉服小姐姐们捧着陶罐采花的场景成了抖音热门,文旅局长告诉我,去年中药材主题游接待游客超300万,那些卖不完的边角料做成了药膳、香囊、文创产品,硬生生多出个"第三产业"。

【藏在泥土里的未来】 临行前遇到正要下地的返乡青年小周,他承包的300亩板蓝根田刚装上智能监测系统。"以前觉得种药土气,现在发现这里面学问大着呢!"他手机里存着中国药科大学的网课视频,田埂上停着无人机植保车,看着夕阳给他镀上金边,突然想起交易中心墙上那句标语:让中药材回归本草价值,或许这正是亳州给整个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