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老铁们,你们知道东北的人参为啥这么金贵吗?"去年冬天,我裹着棉袄蹲在延边中药财种植合作社的田埂上,看着老把头李大爷刨出一支拳头大的野山参,根须上还沾着腐殖土,这位在长白山采了四十年药的老药农,如今成了合作社的技术顾问。
【从"单打独斗"到"抱团取暖"】 七年前,李大爷还在为销路发愁,那时候村里家家户户种点人参、黄芪,但商贩压价时大家只能干着急。"咱自己人跟自己人抢生意,外人就等着捡便宜。"李大爷吧嗒着旱烟说,转机出现在2016年,州里派来的农技员小王带着几个年轻人,挨家挨户游说成立合作社。
刚开始大伙儿都犯嘀咕:祖祖辈辈单干惯了,凭啥把地交给别人管?可当看到合作社统一采购的有机肥比市场价低三成,还有农科院专家定期来指导,老张家率先交出了五亩地,头年秋天,他家的玉竹亩产比往年翻了一番,收购价还涨了两成,消息传开,第二年合作社成员就从32户发展到87户。
【"土法子"遇上"黑科技"】 走进合作社的仓储室,现代化设备让人眼前一亮,真空包装机咔嚓咔嚓给参须封口,烘干机屏幕上跳动着精准到1℃的温度参数,可别以为他们全依赖机器,墙角码着的松木段大有讲究——这是给灵芝孢子粉准备的"温床"。
技术总监小刘是吉林农大的高材生,却对老药农的经验门儿清。"李叔说的'七叶八叶'采摘法,比仪器测的还准。"他指着正在分拣的龙牙百合介绍,合作社把传统二十四节气口诀编成种植手册,再结合物联网监测,现在地里的湿度、光照都能手机查看。
【长白山脚下的"绿色银行"】 清明那几天,合作社的直播基地热闹得像赶集,镜头前,朝鲜族阿妈们麻利地演示怎么用山泉水漂洗桔梗,后生们扛着锄头带网友云逛参田。"家人们看好了,这株六年生人参可是喝着矿泉水长大的!"主播金英姬的延边普通话虽然不太标准,但订单量蹭蹭往上涨。
最让我惊讶的是他们的"轮作日历",玉米地套种防风,人参床改种紫苏,连荒坡上都种满了蒲公英,技术员小朴算过一笔账:立体种植让土地利用率提高40%,去年光林下参就给社员分红80多万,现在合作社的有机认证证书能铺满半间屋,韩国客商都追着要订货。
【乡村振兴的"草根样本"】 暮色中的合作社灯火通明,培训室里坐满了周边村的学员,90后理事长金哲正在讲解电商运营,他电脑旁摆着厚厚一摞报关单。"下周有批五味子要发青岛港,大家记得按欧盟标准分装。"这位曾经的外卖小哥,如今带着社员们把生意做到了东南亚。
停车场里,贴着"中药财"标志的冷链车整装待发,这些载满长白山馈赠的货车,不仅跑遍国内中药材市场,还通过珲春口岸走向世界,看着装卸工小心搬运着防震包装的西洋参,突然想起李大爷的话:"以前求着贩子收,现在咱挑着卖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