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中药饮片企业洗牌加速,老字号如何守住江湖地位?

一归堂 2025-05-07 科普健康 1605 0
A⁺AA⁻

最近走访了几家老牌中药厂,车间里弥漫的药香里多了几分焦虑,老师傅们搓着泛黄的质检单念叨:"现在标准严了,人工涨了,连切片机都要换成带AI的......"这场景在全国2000多家中药饮片企业里正集体上演。

十年前随便支口锅就能炮制中药的光景早已不复存在,国家药监局最新数据显示,全国持有《药品生产许可证》的中药饮片企业仅剩1789家,比五年前锐减三成,那些被淘汰的作坊式企业,不是输在技术上,而是栽在了质量管控的硬杠上。

行业龙头同仁堂的生产车间里,每批药材都要经历12道"鬼门关",从基因鉴定到重金属快检,老师傅的火候经验被拆解成36项量化指标,这种"老手艺遇上新科技"的碰撞,正在重塑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。

政策紧箍咒越收越紧,2020版《中国药典》把农药残留标准提到0.02ppm,相当于要在游泳池里找出一滴农药,云南某企业老板算了笔账:光是购置气相色谱仪等检测设备,就抵得上过去半年的利润,更别提GMP认证改造,有些车间推倒重来的花费够再盖座新厂。

但真正的生死劫藏在市场里,医院药房的采购清单越来越向头部企业集中,电商平台更是把流量倾斜给有溯源系统的品牌,中小饮片厂的订单像被挤水的海绵,产能利用率普遍掉到六成以下,浙江桐乡有家三十年老厂,去年接不到校企订单,只能把厂房租给直播基地。

不过危机里藏着转机,那些活下来的企业都在憋着劲搞事情,康美药业把区块链技术用在三七溯源上,扫码能看到药材在文山的生长轨迹;华润三九在亳州建起智能煎药中心,APP下单三小时送药到家;连西藏奇正都开始研发冻干藏红花胶囊,要把高原特产变成年轻人养生的新宠。

最有意思的是跨界打法,广药集团跟奶茶店联名推出"枸杞拿铁",张仲景大药房开发草本护肤礼盒,雷允上把六神丸做成车载香薰,这些老牌子突然开窍:与其在传统赛道拼杀,不如把千年药方玩出新花样。

眼下行业正经历冰火两重天,头部企业忙着建智慧工厂,腰部梯队在细分领域深耕,尾部小厂则在生存线上挣扎,这场由政策驱动、技术赋能、市场倒逼的变革,终将让那些真正懂中药、会创新的企业站上新风口,毕竟,能熬过寒冬的种子,才配迎来春天的萌发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