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老板,这副药多少钱?"上周我去同仁堂抓药时,收银员指着POS机上的数字让我倒吸凉气——去年还卖80块一副的调理方子,今年居然涨到130!攥着小票我越想越不对劲,回家翻出抽屉里的老药方,发现常吃的黄芪、当归、藏红花全都悄悄换了身价。
打开手机相册,我翻出上周在亳州中药材市场偷拍的照片(别问为啥是偷拍,档口老板看见举着手机的外人马上变脸),三七从去年9月的280元/公斤飙到420元,虫草更是突破天际,极品货要价28万/公斤,最离谱的是西红花,去年还能找到800块/克的普通品,现在随便一问都是1500+。
蹲在市场角落啃煎饼时,我听见两个操河南口音的药商聊天。"今年咱家种的白术还没抽穗,就被药厂订走了","你说奇怪不?前年烂市时候五毛钱一斤都没人要",看着他们手机上闪烁的期货行情软件,突然明白菜市场大妈说的"中药比黄金保值"真不是玩笑。
(插入真实拍摄的中药材市场价签特写图,马赛克处理敏感信息)
其实懂行的都知道,药材价格就是过山车,前年疫情囤货潮把连翘炒到300多,去年产能过剩直接腰斩,最近跟踪了20多个中药材公众号,发现几个明显趋势:
- 动物类药材集体疯涨(水蛭涨70%、土鳖虫翻倍)
- 进口品种成重灾区(肉豆蔻、乳香没个涨得少的)
- 根茎类药材玩起"饥饿营销"(党参、黄精库存见底)
老药工教我个损招:现在药店都流行"配伍替代",比如用丹参代替藏红花调经,用葛根替代黄芪补气,上周试了下还真管用,抓同样的药量省了大半钱,不过这行当水太深,有次在直播间抢特价阿胶,收到货发现是牛皮边角料压的模子。
(插入自制价格对比表截图,标注常见药材三年价格曲线)
最近发现个宝藏渠道,某音"中药材报价中心"每晚八点直播开仓,昨天蹲到半价处理的陈年艾绒,20块钱买了五斤,不过新手千万别碰电子盘交易,我邻居炒白芍期货三个月亏了辆电动车。
要是实在怕买贵,教你个笨办法:去中医院开方子时,让医生把贵重药材换成平价替代品,比如用炒麦芽代替山楂消食,用浮小麦代替麦冬止汗,治病这事不能全看价钱,该用猛药时还是得咬牙。
(插入中药材保存技巧九宫格,配文字说明防潮防虫方法)
写这篇时正赶上新药典实施,好多药材重金属超标被踢出市场,建议大家存药别超过一年,特别是含淀粉的药材(比如山药、芡实),受潮发霉比股票跌停还肉疼,最后说个冷知识:药店永远不会告诉您,下午四点后抓药最划算——那时候鲜药该蔫的蔫了,干货潮气也散了,老板急着下班往往给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