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老李啊,上个月你给我看的那批大叶羌活才85块钱一斤,怎么这个月就涨到120了?"中药材店里,两个采购商的对话道出了很多从业者的困惑,作为祛风除湿的名贵药材,大叶羌活的价格这两年像坐过山车,背后到底藏着哪些门道?
从深山老林到药材市场 大叶羌活学名叫宽叶羌活,主要长在川西高原3000米以上的雪山阳坡,这种耐寒怕热的药材,每年6-8月采挖期只有短短两个月,药农老张说:"去年挖羌活时遇上冰雹,半山腰的药材全砸烂了,这一年白干。"
在成都荷花池药材市场,相比去年同期,今年大叶羌活统货价格已经翻了一番,经营二十年药材生意的老周指着堆成小山的药材说:"你看这堆带泥的鲜货,早上刚从九寨沟运过来,下午就有炒货商来问价。"
价格"过山车"的三大推手
-
天气耍脾气,产量打摆子 2022年夏季的极端天气让云南、四川产区减产30%,就像种苹果遇到倒春寒,药材也怕"倒伏",去年7月的暴雨冲垮了好些种植基地的排水渠,直接导致根部腐烂。
-
游资闻风而动,囤货像炒股 "现在有些年轻人不炒股票改炒药材了。"做中药材期货的王经理透露,去年有神秘买家一次性扫走20吨存货,这就像当年蒜商囤大蒜,人为制造紧缺假象。
-
出口订单突然井喷 疫情期间积压的海外订单最近集中爆发,东南亚那边的药企原本库存见底,现在新加坡、马来西亚的采购单像雪花片般飞来,海关数据显示,光是上半年大叶羌活出口量就同比涨了45%。
行家不会告诉你的选购秘诀
- 看"身份证":正宗大叶羌活断面有菊花纹,闻着有股子清凉的药香,假貨多是用毛茛科植物冒充,味道刺鼻。
- 盯紧产地码:炉霍县、小金县产的品质最佳,价格自然也高,就像茅台镇产的酒,产地标签就是品质保证。
- 季节差价有门道:每年新货上市(9-10月)价格最实惠,陈货到了次年开春反而会涨价,老药商都等着"吃季节差"。
普通百姓怎么买更划算?
- 认准道地药材认证标志: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的"地理标志保护产品"标牌最靠谱。
- 别迷信"年份越久越好":超过两年的陈货药效反而挥发,家庭备用选当年新货就行。
- 网购注意"猫腻":某宝上9.9包邮的所谓"羌活",多半是边角料或者替代品,正规药店都会标明具体产地。
储存有讲究,别让钱包受伤 这玩意儿娇气得很,受潮容易发霉,暴晒又会散味,老药师教了个土办法:用透气的棉纸包好,放在米缸里,既能防潮又能保香,要是量大,记得每隔半个月拿出来晒晒太阳。
眼下正值新陈交替期,市场上的大叶羌活价格像钟摆一样摇摆不定,但行家都知道,真正影响价格的从来不是短期炒作,而是大山里的阳光雨露,毕竟再好的游资,也催不出雪山之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