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老李,你这车黄芪品相不错啊!"在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门口,我看着老李货车上码得整整齐齐的药材包,忍不住夸了一句,老李擦了擦额头的汗,憨厚地笑着说:"哪里哪里,还是你们行家眼光毒,去年要不是跟着你们学着收药,我这种植户还不知道要亏多少呢。"
这让我想起三年前刚入行时的情景,那时候我天天蹲在各个药材种植基地,跟着老师傅们学辨药材,记得第一次收到板蓝根,以为根条越粗越好,结果被老师傅拍着肩膀说:"小伙子,药用板蓝根讲究的是有效成分,不是选美比赛!"后来才知道,不同饮片厂对药材的要求各有侧重,有的要药效成分达标,有的要品相好看,还有的专收特定产地的道地药材。
说到这行的利润空间,那可真是门学问,就拿今年春天收的白芍来说,我们直接从安徽亳州农户手里收上来,统货价格在28块左右,经过分拣、去杂、切片处理后,卖给广东的饮片厂,价格能翻一倍不止,不过这里面有讲究,你得会看行情走势,像今年雨水多,很多产区的白术受灾,这时候就要盯着市场动态,提前和饮片厂签保底收购协议。
刚开始做这行时,我吃过不少暗亏,有次收到批看起来不错的党参,结果检测农残超标,那批货最后只能低价处理给饲料厂,一算账白忙活半个月,从那以后,我养成了个习惯:每到新产区,先摸清楚农户的种植习惯,像甘肃定西的党参种植户普遍用有机肥,而河南某些地区的可能就会用些禁用农药,这些细节都要提前打听清楚。
现在咱们收药都有套流程,比如收丹参,要先捏厚度,太厚的切片损耗大,太薄的有效成分不够,再看颜色,正宗的山东丹参表面应该是红棕色带黄皮,要是发黑或者发白,十有八九是陈货,最保险的是随身带个折光仪,当场测含水率,记得去年在山西收连翘,有个种植户非说自己的是最好的,结果一测水分超标,差点阴沟里翻船。
和饮片厂打交道更要长心眼,去年碰到个南方厂家,合同上写的是"统装合格饮片",结果他们把"统装"解释成所有等级混装,那批货到厂后被压价15%,气得我连夜改合同模板,现在我们都注明"按《药典》标准分级验收",每个批次留样封存,免得扯皮,不过也有讲究信誉的厂家,像河北某家百年老厂,合作三年从没出过问题,逢年过节还会寄当地特产。
最近这两年明显感觉行业在变,以前靠信息差赚差价的模式越来越难,现在都得拼服务,上个月刚给重庆的客户开发了溯源系统,扫码就能看到药材产地、采收时间、检测报告,虽然多花了些成本,但客户粘性确实上来了,昨天还有个种植户问我能不能帮忙设计包装,说要打自己的品牌直供药店,这倒是个新思路。
干这行最怕的就是懒,上周去内蒙古收甘草,凌晨四点就蹲在地头等农户采收,新鲜甘草要及时削皮烘干,耽搁几个小时药效就流失,那天手机冻得开不了机,差点误了和饮片厂的交货期,不过看到自己经手的药材变成药房里的精致饮片,那种成就感还真不是钱能衡量的,就像老李说的:"咱们这行,做的是救命的买卖,良心比利润重要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