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听朋友说在旅游时买了假中药材吃亏,作为从小看着爷爷开药铺长大的"药三代",今天我就跟大家唠唠怎么练就一双火眼金睛,其实只要掌握这几个窍门,普通老百姓也能成为挑药行家。
【一看颜值】 真正的好中药就像精心打扮的姑娘,每个细节都透着精致,正宗野山参的芦头(根茎顶部)会带着螺旋纹,皮糙得像老树皮,切开后断面还有菊花纹,要是看到又白又胖的"美人参",八成是大棚养殖的,药效差得远,虫草更要瞪大眼睛,真货腹足明显,中间有个小黑点似的草芯,泡水后菌菇味浓得很,那些通体金黄、个头匀称的,多半是硫磺熏过的冒牌货。
【二闻体香】 老话说"是药三分香",这话一点不假,上好的当归切片后,浓郁的甘甜味能飘半条街;薄荷揉碎了清凉直冲脑门;陈皮放久了反而更醇香,去年我在药材市场就见过掺了工业香精的假肉桂,凑近闻确实够冲,但细品就有股怪味,建议大家买中药时带张纸巾,擦擦表面再闻,防止商家喷香水遮丑。
【三试身手】 有些药材特别"怕羞",一碰就有反应,抓把枸杞用力捏,正品应该黏糊糊的——这可是天然植物果胶在作怪,要是手捏完干爽爽的,准是硫磺熏过或者陈年旧货,藏红花更有趣,正宗的拿纸一压就显金黄色痕迹,假货顶多蹭出点红色粉末,记得上次帮邻居试阿胶,真品敲碎时脆生生带裂纹,假的软趴趴像橡皮糖。
【四问出身】 同一味药,产地差之毫厘,药效失之千里,比如金银花,河南封丘产的绿蕾含苞待放,药效最佳;安徽亳州的大白菊泡茶最清肝明目,买三七记住"铜皮铁骨",云南文山的春三七才有这个特征,现在很多药店玩文字游戏,把青海当归当岷县当归卖,价格差三倍不止,这时候就要盯着包装上的地理标志认证。
【五观时节】 老辈人常说"三月茵陈四月蒿,五月砍来当柴烧",说的就是采收时间的重要性,前阵子我妈买的川贝母,我一看就知道有问题——正经的松贝应该是端午前后采挖,底部平得像元宝,她买的却是长尖牙的平贝母,药效至少打对折,还有茯苓必须立冬后采,这时候淀粉足,切面才泛油光。
最后教大家个绝招:去正规药房别嫌麻烦,让店员把药材打粉或者切片,上周我亲眼看见顾客要买天麻,店员直接拿砂纸打磨,真天麻立刻泛出鹦鹉嘴特有的光泽,假货当场现原形,记住这些门道,再去中医院代煎药时,保准大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