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医生你看我这后背总是湿漉漉的,喝凉水都出汗,是不是身体出问题了?"上周邻居王姐顶着满头汗珠来我家串门,聊起这爱出汗的毛病直叹气,其实像她这样的朋友真不少,尤其是现在天气渐热,稍微动两下就大汗淋漓的人不在少数,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中医眼里的"汗症"那些事儿。
你的汗属于哪种"型号"? 同样是出汗,背后原因大不相同,我认识位快递小哥,每天扛着几十斤包裹爬楼,后背湿透得像洗过澡,但这属于正常生理现象,真正需要注意的,是下面几种异常出汗:
-
自汗型(白天不动也冒汗) 就像办公室的小李,开个会能湿透两件衬衫,这类人通常伴有气短乏力,特别容易感冒,中医说是气虚不固,好比竹篱笆关不住水,卫气虚弱导致津液外泄。
-
盗汗型(夜里睡觉出汗) 记得高中同桌小芳,每天早上都要换床单,这种情况多因阴虚火旺,好比锅里水烧干了,虚火把汗水"烤"出来,常伴随心烦失眠、手脚心发热。
-
局部多汗(手心脚心瀑布汗) 表弟相亲时紧张得手掌能滴水,这种局限性多汗多与脾胃湿热有关,还有人吃饭时头汗如雨,可能是阳气不足,湿热上蒸。
中医调理讲究"对症下药" 去年陪老妈看中医时,老大夫把脉后说:"你这出汗像漏水的水龙头,得把阀门拧紧了。"他开的方子里有几味药特别有意思:
-
黄芪配白术 这对CP堪称"止汗侠侣",黄芪补气升阳,白术健脾燥湿,有个外卖小哥连续喝两周黄芪粥(黄芪30g+大米50g),原本送单途中要擦三次汗,现在基本只湿后背不再滴水。
-
浮小麦煮水 这招特别适合学生族,抓一把药店买的浮小麦,加水煮沸后当茶饮,我们小区张阿姨家上初中的孙子,喝完半个月后说上课再也不用频繁擦黑板擦似的擦额头了。
-
五味子敛汗 对于夜间盗汗严重的,可以用五味子5克捣碎泡水,记得要敲碎外壳,否则有效成分出不来,有位教数学的陈老师,坚持喝了一个月,终于不用再半夜起来换睡衣了。
厨房里的止汗良方 别以为中药调理就得苦兮兮喝汤药,其实很多家常食物就是天然调理剂:
-
山药排骨汤 每周喝两次,山药补脾益气,排骨补钙,特别适合产后多汗的宝妈,既能补气血又不上火。
-
百合莲子羹 睡前吃小半碗,滋阴安神,有个做财务的朋友,本来每晚被窝都能拧出水,连吃半个月后说睡眠质量明显改善。
-
糯米根煲鸡 这道岭南偏方对自汗特管用,选土鸡半只+糯米根100克,炖煮时加几片姜,喝汤吃肉,连续吃三天就能见效。
止汗也要讲究"姿势" 光靠吃药食补还不够,这几个小习惯能事半功倍:
-
午间晒背养阳 每天11点-13点,让太阳直射背部15分钟(避开强光),同事小陈坚持半月,原本上班坐会儿就冒汗,现在空调房里都不怎么出汗了。
-
按揉止汗穴 没事时就揉揉合谷穴(虎口处)、复溜穴(脚踝上方),特别是复溜穴,"复"指反复,"溜"指流走,正是用来调节汗液代谢的。
-
穿透气衣物 纯棉内衣+宽松外衣,比穿什么高科技面料都管用,记住深色衣服吸热,浅色系更凉爽。
警惕这些"危险信号" 要是出现下面几种情况,千万别自己瞎调理,赶紧找医生:
× 突然大量出汗伴胸痛(小心心脏问题) × 出汗部位不对称(可能神经系统病变) × 汗液颜色发黄发红(肝胆疾病征兆) × 伴随体重骤降(甲亢或其他内分泌疾病)
写到这里想起个有意思的事,上个月参加同学聚会,发现当年校运会跑步总落后的小胖,现在居然在练马拉松,他说自从用中药调理好盗汗毛病,整个人精气神都上来了,所以说啊,找准方法调理,告别"汗人"称号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