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老板,来包细茶!"小时候总看见邻居阿婆拎着布兜来店里抓药,褐色的纸包里装着墨绿的茶叶梗,那时候只觉得这是老人家的专属饮品,直到去年体检报告上赫然写着"湿气重"三个字,老中医才神秘兮兮地掏出个铁罐:"试试这个,比你喝的那些花茶管用多了。"
细茶可不是普通的茶叶渣,在江南老药铺的柜台后头,那些被晒得黝黑的老先生们最懂行,他们嘴里念叨的"细茶"其实是用清明前的茶芽反复窨制而成,清明前的茶树刚抽新芽,采下来摊在竹匾里晾到七成干,再用桑叶裹着放进陶罐,一层茶叶一层茉莉花,密封四十九天,等到开罐时,原本青涩的茶芽吸饱了花香,叶片蜷成细眉状,这才配得上"细茶"的名号。
要说这细茶的妙处,可得从三百年前说起,苏州城阊门外的茶馆里,说书先生总要备着特制的细茶,那年月没有空调,说书先生讲到汗流浃背时,伙计就会端来冒着寒气的细茶,原来老茶客们发现,这经过九窨九制的茶叶竟有奇效——喝下去先是舌尖发麻,接着浑身毛孔张开,豆大的汗珠顺着脖颈往下淌,三碗茶下肚,衣衫能拧出水来,后来民间流传着"三碗细茶抵汗蒸"的说法,倒不是瞎编的。
我跟着阿婆学过细茶的喝法,清晨摘几片紫苏叶铺在青瓷碗底,抓一把细茶搁在上面,滚水沿着碗边慢慢冲下去,看着茶叶在热水里舒展成兰花状,袅袅升起的热气带着陈皮的甘香,这时候千万不能急着喝,要等水面浮起细密的白沫,这叫"茶衣现",才是火候正好,抿一小口,先尝到茉莉的清冽,接着是陈皮的回甘,最后喉咙里泛起淡淡的艾草香,这三层滋味层层递进,就像苏州评弹的转腔。
去年夏天我带着细茶去黄山写生,山里湿气重,画板整天潮乎乎的,当地老茶农教我个土方子:抓把细茶撒在宣纸上烘烤,说来也怪,那些吸饱了茶香的宣纸特别吃墨,画出来的迎客松竟带着股山林间的雾气,更神奇的是,每天用细茶汤洗笔,毛笔居然不腐不臭,有次暴雨被困山中,同行的小年轻们全靠细茶汤擦身祛湿,不然哪能扛得住山风透骨凉。
现在市面上的细茶分两种,一种是照着古法做的"九窨茶",另一种是机器量产的"速成茶",老茶客捏起茶叶对着光一照,真正的细茶应该透光见影,叶片上有细小的白色绒毛,要是看见绿得发亮的茶叶,八成是加了色素,我有个做茶叶生意的朋友透露,有些商家会把陈年普洱的边角料打碎重塑,喷上香精冒充细茶,这种茶泡三道就寡淡如水。
最近迷上了用细茶做菜,把熏鱼浸在冷掉的细茶里冰镇,鱼肉会吸收茶香;炖红烧肉时丢几根茶叶梗,肥肉立马不腻;最绝的是桂花糖藕,用细茶代替清水煮,藕孔里渗着琥珀色的茶渍,切片时能闻到复合香气,不过要避开铁锅,茶叶遇上铁器会变黑,这可是老茶客们的血泪教训。
说到底,细茶就是个百搭的养生高手,体热的人加菊花,胃寒的配生姜,熬夜族撒点枸杞,上个月闺蜜月经不调,我寄了包细茶过去,她天天当白开水喝,月底居然惊喜地发现见效了,当然这不是灵丹妙药,但就像苏州河边的老水缸,细茶润物无声地滋养着日子,下次要是看见谁家窗台晒着细茶,记得讨碗来尝尝,那可是藏着江南人几百年的养生智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