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听说喝中药容易胖,是真的吗?”作为一个常年靠中药调理身体的自媒体人,今天必须跟大家掰扯清楚这件事,其实中药本身不背锅,关键看你喝的是啥配方!有些药材确实像“隐形热量炸弹”,稍不留神就可能让你腰围涨三圈,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那些让人“胖若两人”的中药成分,以及背后的真相。
补气补血类中药:脾胃好了胃口就更好了
很多人喝中药是为了调理气血,比如女生痛经、手脚冰凉时,老中医总会开点人参、黄芪、当归这类“补气补血”的药材,但喝着喝着发现饭量见涨,体重也跟着飙升,这到底咋回事?
它确实能改善疲劳、增强免疫力,但同时也像个“食欲催化剂”,我有个闺蜜连喝两周人参鸡汤,原本一碗饭的量直接翻倍,她说总觉得肚子里空落落的,其实这是人参促进了胃酸分泌,让你饿得快、吃得多,长期下来热量摄入超标,不胖才怪!
黄芪也是同理,它补气的效果一流,但气足了身体运化能力变强,就像给肠胃装了涡轮增压,吃进去的东西全转化成能量和脂肪,我自己深有体会,去年连续喝黄芪枸杞水一个月,裤子紧了两扣,还以为是冬天贴膘呢。
含糖量爆表的中药零食:你以为在养生实则在喝油
现在市面上很多中药衍生品,比如阿胶糕、龟苓膏、八珍膏,打着“滋补”旗号疯狂加糖,就拿最常见的阿胶糕来说,每块至少有15克冰糖打底,配上核桃、芝麻、红枣,热量直逼巧克力布朗尼!
我测过某网红品牌的阿胶糕,100克热量高达420大卡,相当于半碗白米饭,有人每天当零食吃两三块,一个月下来胖5斤根本不稀奇,更可怕的是这些复方膏方往往建议“空腹服用”,空腹吃高糖食物简直是血糖炸弹。
还有女生爱喝的四物汤,正经医生开的方子都是纯药材熬煮,但现在某宝上卖的现成四物袋泡茶,为了口感添加大量麦芽糖糊精,我朋友买过一款,喝一周重了3斤,以为遇见了假中药……
动物性药材暗藏激素陷阱:当心“虚不受补”
鹿茸、海马、紫河车(胎盘)这类动物药材,堪称中药里的“激素大户”,前几年特别流行吃鹿茸片补肾阳,结果有人吃了狂冒痘、水肿,体重蹭蹭涨,这些药材含有类似肾上腺素的活性物质,短期服用可能觉得精力充沛,但长期会扰乱内分泌。
更要注意的是某些“祖传秘方”,比如用动物睾丸泡酒壮阳,这类偏方含有大量雄性激素,女性喝了可能出现体毛增多、嗓音变粗,同时伴随异常水肿,我邻居阿姨乱喝鹿血酒,三个月胖了20斤,去医院检查出皮质醇严重超标。
滋阴润燥类药物:湿气重体质的增肥利器
熟地、黄精、玉竹这些滋阴药材,对阴虚火旺的人确实是宝贝,但如果是痰湿体质,喝下去就变成“胶水”黏在身上,这类药材滋腻碍胃,影响水液代谢,特别容易让松软的肉肉堆积在腰腹。
我同事就是典型例子,她本来看脸色暗黄去抓中药,大夫开了熟地+枸杞+山药的组合,结果喝到第三周,整张脸肿得像发面馒头,体重从98斤飙到108斤,后来才知道她是痰湿体质,滋阴药反而加重湿气滞留。
隐藏的热量刺客:你以为喝的是药,其实是浓缩营养汤
别以为喝的是黑黢黢的中药汤就放心,现在很多医院代煎的中药都贴心地加了“辅料”,比如治疗失眠的酸枣仁汤,正规药房会加红糖矫味;调理痛经的四物汤,有些医生会配红糖姜茶送服,这些看似无害的添加,每天都在给你悄悄输送200-300大卡。
更坑的是某些养生博主推荐的“美白饮”“丰胸茶”,号称纯中药配制,实际配料表里藏着茯苓+薏米+山药+杏仁粉的组合,这些食材本身热量不低,磨成粉后吸收更快,再加上每天当水喝,热量累积效果堪比米糊。
避坑指南:这样喝中药才能稳住体重
- 看配方清单:拿到药方先扫一眼有没有人参、甘草、大枣这类“热量担当”,如果有就让医生调整剂量。
- 戒糖瘾:拒绝所有加冰糖、蜂蜜、红糖的中药制品,实在嫌苦就用罗汉果替代。
- 搭配消食方:喝完补药后喝点山楂陈皮水,既能解腻又能预防积食。
- 控制饮用量:即使是养生茶,每天也别超过500ml,分次少量喝更稳妥。
- 监测身体信号:如果发现近期食欲暴涨、大便黏马桶,赶紧停药找医生复诊。
最后说句大实话:中药致胖从来不是单方面问题,更多是用法不当惹的祸,与其纠结药材会不会让人发胖,不如先搞清楚自己的体质,毕竟再“罪恶”的中药,只要用对地方,都能成为调理神器,让你长胖的不是中药,而是你喝药时顺便多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