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风一吹,不少人反而觉得浑身没劲、总想打瞌睡?老话说"春困秋乏",其实这时候特别容易耗伤气血,作为在南方潮湿环境长大的中医爱好者,我发现每到三四月份,药房里抓黄芪、党参的人就多起来,今天就跟大家唠唠春天补气那些事儿,都是祖辈传下来的实在经验。
为啥春天特别容易"气虚"? 前阵子带娃去公园,看见好几个妈妈都在吐槽:"明明睡够8小时,怎么还是累得抬不起手?"这真不是懒,春天对应的五行属木,主生发之气,这时候人体就像刚发芽的植物,根部储存的营养正在往上输送,稍不注意就容易"气不够用"。
特别是这三类人最明显:
- 办公室久坐族(整天对着电脑,气血都淤在上半身)
- 熬夜追剧党(11点后肝胆排毒时间不睡觉,伤元气)
- 产后宝妈(带孩子起夜无数次,气血消耗大)
老中医推荐的5种"补气明星" 这些年跟着师傅出诊,发现春天开方总少不了这几味药,它们性味平和,特别适合春季温补不上火:
-
黄芪——补气界的"万能搭子" 记得去年清明前后,邻居王阿姨总说爬三楼就喘,用黄芪煮粥喝了两周,现在天天拎着买菜小车健步如飞,这味药最适合像她这样动辄出汗、容易累的气虚体质,不过要注意,感冒发烧时千万别碰,不然容易把邪气关在体内。
-
党参——平价版人参 有次去菜市场,看见卖猪肉的大哥在喝党参鸡汤,他说每天杀猪站着累,喝这个比功能饮料管用,确实,党参补气又不会燥热,炖汤时放15克,加点红枣,连喝三天就能感觉说话底气足了。
-
白术——脾胃虚弱者的救星 上周同学聚会,发现当年班上的"林黛玉"如今红光满面,原来她坚持用白术泡水喝,配合小米粥养胃,这味药特别适合吃完饭就胀气、早上起床口臭的人,堪称"脾胃吸尘器"。
-
山药——药食同源的家常补品 我妈蒸山药吃了二十年,现在切菜都比我们年轻人利索,新鲜山药健脾补气,炖排骨时加两段,或者做成蓝莓山药泥,小朋友也爱吃,但要记住,发芽的山药别吃,那玩意儿有毒。
-
红枣——女人的"天然维生素丸" 每次去中医院,总能看到走廊上晾着红枣,这玩意儿补气养血,但可不是越多越好,我表姐以前每天吃一把,结果上火流鼻血,后来改成每天三颗,剪开去核泡水,气色倒是越来越好了。
这样搭配效果翻倍 单吃药材总觉得苦,咱们中国人最擅长"药食同源",分享几个我家三代人都用过的食疗方:
-
黄芪+当归=气血双补汤 周末炖个乌鸡,放10克黄芪、5克当归,再加几片姜,炖到筷子能戳透肉,喝汤吃肉,特别适合姨妈期后脸色苍白的女生,喝完整个人暖洋洋的。
-
党参+陈皮=健脾消食茶 办公室必备!党参10克、陈皮5克,开水焖泡,下午犯困时喝一口,既提神又不让胃胀气,我同事靠这个戒掉了咖啡。
-
山药+薏米=祛湿补气粥 南方回南天最难受,这时候用鲜山药切块,加炒过的薏米,放电饭煲煮成粥,头天晚上预约好,第二天早餐连吃带喝,身体轻盈得像要飞起来。
这些坑千万别踩 前几年我瞎折腾,买了好多所谓"补气神器",结果越补越虚,总结出几条血泪经验:
× 盲目跟风吃人参:有人春天泡高丽参,结果流鼻血住院 × 补气不顾祛湿:湿气重的人补了也白补,要先吃茯苓排湿 × 大火猛攻:补气像文火炖汤,急不得,要连吃半个月才见效 × 忽略运动:光靠吃药不走动,气永远补不起来
日常细节才是关键 上个月参加中医讲座,老先生说补气最高境界是"生活养生",分享几个马上能做的小习惯:
- 早晨搓手心:劳宫穴发热后再揉肚脐,唤醒一天阳气
- 午休不超过30分钟:避免越睡越昏沉
- 傍晚散步甩手臂:像钟摆一样前后摆动,疏通经络
- 睡前泡脚加艾叶:微微出汗即可,别泡到大汗淋漓
写在后面:最近整理药箱发现,真正有效的补气方法都是最简单的,与其花大价钱买保健品,不如去菜市场买点山药黄芪,每天坚持喝点温热的汤水,毕竟老祖宗留下的智慧,早就把春天的养生密码刻在节气里了,要是实在拿不准,就去社区中医院把个脉,几块钱挂号费换套专属方案,可比自己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