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中药里有惊茄这种药材吗?"每次看到这个提问我都忍不住笑出声来,作为一个在中药房泡了二十年的老伙计,今天就带大家揭开这个让人哭笑不得的谜题。
其实刚入行那会儿,我也被这个"惊茄"搞得晕头转向,记得有次店里来了个大妈,非要买惊茄治咳嗽,我翻遍药柜也没找到,后来才知道她把"荆芥"听成了"惊茄",这两个词在方言里发音确实像,闹出不少笑话。
要说中药里的奇葩名字,那可真是三天三夜都讲不完,前年有个小伙子拿着手机来买"穿山甲",我一看照片差点没憋住笑——他拍的根本就是个王八壳子!后来才搞清楚,原来他把"穿山甲"和"鳖甲"搞混了,这些案例告诉我们,中药名真不是随便起的,每个字都有讲究。
说到容易混淆的药名,不得不提"附子"和"白附子"这对冤家,去年冬天就有位大姐指定要白附子泡脚,结果店员拿了附子给她,泡完脚火辣辣地疼,后来才知道她本是想买那个祛风湿的白附片,阴差阳错用了大热性的黑顺片,这教训可太深刻了。
有些药名看着吓人实则温和,蛇六谷"其实就是魔芋的别称,上个月邻居张婶听说这名字吓得不行,以为真要用毒蛇入药,其实人家就是普通魔芋做的药膳,还能降血脂呢,反倒是听着温顺的"守宫",其实是壁虎的干制品,这才真叫一个反差萌。
老祖宗给药材起名大有学问,要么是外形特征,要么是生长习性,徐长卿"这名字,据说是因为这种草药能治蛇毒,古代有个姓徐的郎中发现它效果特别好,久而久之就叫开了,还有"刘寄奴",相传是南朝宋武帝刘裕打仗时用来治伤的草药,士兵们为了纪念他就取了这个名字。
现在市面上确实存在乱取名的现象,有些保健品商家为了博眼球,生造出各种稀奇古怪的名字,去年就冒出个"紫锥菊",其实根本就是从国外引进的松果菊,硬是套了个中式花名,这些新冒出来的"伪中药名"才是最让人头疼的。
要是真想查证药材真假,记住三个诀窍:第一看拉丁学名,正规药材包装上都有标注;第二认准炮制规范,真正的中药都要经过九蒸九晒;第三闻气味尝味道,老药师靠鼻子就能辨出三七和土三七,上次有个药贩拿树根冒充人参,被我一尝就发现不对劲——正经野山参入口甘苦回甜,哪是那些歪瓜裂枣能比的?
说到底,中药名虽然千奇百怪,但都是千年经验的结晶,从"当归"寄托的思乡之情,到"合欢"暗含的团圆之意,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部活生生的文化史,下次再听到陌生药名,不妨多问问老中医,说不定又能挖出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