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中药材市场会怎么走?这是最近很多药商朋友见面必聊的话题,老张在亳州药材市场干了十几年,最近总念叨:“现在手里压着几吨三七,天天盯着天气预报,怕涝又怕旱,这日子真不好过。”老李在安国做枸杞生意,微信里天天转发政策文件,边看边叹气:“环保查得严,产地加工成本又涨了,这生意真是越来越难琢磨。”
其实不光是他们,整个中药材行业的人都在观望,215年那一波三七、人参的价格疯涨,让不少人尝到了甜头,也让更多人心里发慌——2016年到底是继续冲高,还是该跌了?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,从政策到天气,从种植到需求,把影响行情的关键因素理清楚。
先回头看看2015年:暴涨的品种藏着什么门道?
2015年中药材市场最抢眼的肯定是三七,从年初的每公斤200元一路飙到年底的400元,翻了一倍还多,为啥涨这么猛?说白了就两个字:减产,云南连续两年干旱,三七主产区文山的地里都快裂成乌龟壳了,出苗率不到往年一半,再加上资本盯上这块“硬通货”,游资一拥而入囤货,价格能不飞天吗?
但别以为所有品种都跟着沾光。枸杞就是个反面教材,去年宁夏主产区增产30%,结果价格从每斤28元跌到22元,手握大货的贩子哭都哭不出来,还有白术,安徽产区亩产创新高,价格直接腰斩,种地的农民把采收的白术堆在仓库里,看着都心酸。
这说明啥?中药材这行当,供需关系才是王道,天气、政策、资本都是催化剂,但最终还得看产量和消费量的账怎么算。
2016年行情的三根“导火索”
-
政策这只“看得见的手”越抓越紧
环保风暴刮到中药材行业不是一天两天了,2016年GMP认证全面收官,中小型饮片厂要是再不升级设备,直接被淘汰出局,更扎心的是,国家药典委还在不断提高重金属、农药残留标准,甘肃定西的当归种植户老王就说:“现在施肥都得掐着表,多一勺都可能检不过关。”这种背景下,合规成本上升,小作坊的生存空间被挤压,大企业趁机垄断货源,价格能不涨吗? -
天气这个“老天爷”开始玩心跳
气象局早就预警了,2016年是超强厄尔尼诺次年,极端天气概率翻倍,云南三七主产区3月就遭遇倒春寒,地膜都被冰雹砸出窟窿;东北的五味子刚开花就碰上暴雨,坐果率不到三成,老药农都知道“靠天吃饭”的规矩,但现在气候变化太邪门,连经验都不管用了。 -
资本这条“鲶鱼”搅动池水
2015年游资炒作三七赚了钱,2016年肯定还会盯上新目标。太子参现在已经有苗头,福建柘荣的产地传来消息,有神秘买家一次性扫走200吨统货,资本最擅长的就是制造恐慌——低价时疯狂囤货,高价时放出库存砸盘,普通药商要是跟不上节奏,很容易被割韭菜。
重点品种走势预判(附操作建议)
三七:高位震荡,慎追高
云南文山的旱情还在持续,但资本囤货已经饱和,目前市场存量足够消化两年,除非出现大规模减产,否则价格很难突破500元/公斤,建议:手里有货的逢高减仓,别跟游资硬刚。
人参:政策红利期,可布局
2016年吉林将全面推广林下参种植补贴,成本降低20%,加上保健品市场回暖,韩国代购商囤货量增加30%,建议:趁现在价格还在低位(约600元/公斤),分批建仓。
枸杞:产能过剩,别碰!
宁夏红寺堡新扩种5万亩枸杞,加上新疆产区丰收,2016年供应量预计增加40%,建议:手上有库存的赶紧出货,别赌反弹。
金银花:天气溢价+需求刚性
山东产区受厄尔尼诺影响,花期可能提前半个月,但凉茶企业订单增长15%,刚需支撑明显,建议:密切关注6月产新情况,若减产超预期可短线介入。
给药商的几条保命忠告
-
别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
河北安国的李老板去年押宝白芍亏惨了,今年学聪明了,把资金分散到丹皮、桔梗上,抗风险能力立马提升,中药材没有永远的王者,轮动才是常态。 -
政策文件比天气预报更重要
2016年重点看《中医药法》实施细则和各地环保督查时间表,比如贵州近期严查硫磺熏蒸,直接影响川穹、半夏的价格。 -
产地直播比期货靠谱
现在好多药商在产地装摄像头,实时监控生长情况,安徽亳州的徐经理说:“看屏幕比看K线图准多了,至少土地不会骗人。” -
库存管理要会“呼吸”
广东清平市场的老陈发明了个“三层仓位法”:30%底仓不动,50%跟着季节波动,2%用来打游击,2015年用这招躲过三七暴跌,值得借鉴。
2016年可能出现的“黑天鹅”
- 极端天气:若云南雨季提前两个月,三七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