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正啃着冰棍儿呢,后槽牙突然传来一阵钻心的疼——完蛋了!这熟悉的酸爽准是蛀牙又在作妖,相信不少人都经历过这种“刻骨铭心”的时刻:半夜被疼醒、吃饭不敢嚼、喝口凉水都打颤,西医虽说补牙拔神经见效快,但总有人惦记着中医有没有治本的好法子,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唠唠,中医对付蛀牙牙疼到底有啥门道。
先搞明白为啥会疼到怀疑人生
中医看牙可不只看牙齿本身,就像一棵树叶子黄了不能光喷叶面肥,得看看根是不是烂了,蛀牙在中医眼里属于“齿龋”“牙宣”,表面看是虫子把牙釉质啃出洞(其实根本不存在什么牙虫),本质上是身体内部失衡的信号弹,最常见的两种情况特别典型:一种是胃火上炎型,这类人往往口臭明显,牙龈红肿得像熟透的水蜜桃,稍微吃点辣的就火烧火燎;另一种是肾阴不足型,多见于熬夜党和中老年人,表现为隐隐作痛、牙齿松动,还总感觉嘴里发干。
我认识个开出租车的老李师傅,常年黑白颠倒吃饭没点儿,有次捂着腮帮子来找我时,整张脸都肿成包子样,搭脉一看,关尺部跳得跟打鼓似的,典型的阳明胃经实火往上冲,给他开了三剂清胃散加减,配合着用薄荷脑调醋敷涌泉穴,当天夜里就能睡安稳觉了。
中药房里藏着哪些止痛妙招
说到吃药可别想着直接吞中成药了事,真正讲究的中医会根据不同证型开方子:要是牙龈又红又肿、舌头伸出来通红带芒刺,八成是胃火太旺,这时候要用石膏、知母、黄连这些苦寒药直折火势;如果是虚火上浮,明明看着不红不肿却绵绵作痛,就得用生地黄、麦冬、牛膝引火归元。
记得去年有个大学生考研复习期间突发牙痛,怕影响考试硬扛着,看他舌苔薄白中间微黄,问诊得知最近疯狂喝咖啡提神,明显是积热化火,给他开了升降散加减,特意加了细辛3克反佐,防止大队寒凉药伤胃,叮嘱他把药渣晾温后咬住患处,没想到第二天就说疼痛减轻大半,这里要划重点:中药止疼不是强行麻痹神经,而是调整阴阳平衡,所以起效时间因人而异。
外用方面就更有意思了,老一辈常说的“咬片生姜在痛点”确实有科学依据——姜辣素能暂时阻断痛觉传导,但现在有更好的选择:取吴茱萸粉与食用醋调成糊状,睡前贴在脚底板涌泉穴,利用经络传导引火下行,这个方法对夜间加重的牙痛尤其管用,很多宝妈反馈给孩子用过都说好。
厨房里就能找到天然药材库
别以为治病非得抓药不可,你家厨房可能就是现成的药房,上次邻居王婶着急上火引发牙髓炎,家里正好备着云南白药牙膏和新买的蜂蜜,教她先用淡盐水漱口杀菌,再把三七粉混着蜂蜜涂在患牙周围,短短二十分钟就说刺痛感缓解不少,其实原理很简单:三七活血化瘀,蜂蜜润燥解毒,两者搭配既能消肿又能保护创面。
平时预防更有学问,推荐大家试试改良版的固齿散:骨碎补、补骨脂各10克煮水代茶饮,每周喝三次,这两味药听着陌生吧?它们可是古代御医给皇帝配的健齿秘方,骨碎补专门修补破损的牙槽骨,补骨脂补肾强骨,特别适合那些动不动就塞牙缝的朋友,嫌麻烦的话,每天早晚叩齿三十六下,这个动作看似简单,坚持三个月你会发现牙齿敏感度明显降低。
这些坑千万别踩
很多人觉得牙疼忍忍就过去了,结果拖成牙髓炎甚至蜂窝组织炎,有个惨痛教训必须说在前头:当出现持续性跳痛、面部肿胀、淋巴结肿大时,说明感染已经扩散,必须立即去口腔科处理,这时候再喝中药也压不住炎症风暴,还有人迷信偏方往蛀洞里填各种粉末,殊不知封闭的环境反而利于厌氧菌繁殖,轻则加重感染,重则引发败血症。
另外提醒大家注意用药安全,像细辛含有马兜铃酸成分,单次用量绝不能超过3克;孕妇禁用活血力量强的乳香没药,去年接诊过一位自行服用大量牛黄解毒片的患者,本来只是轻微牙龈炎,结果吃出了结肠黑变病,得不偿失啊!
根治还得靠这套组合拳
说到底,再好的治疗方法也比不上提前预防,建议大家养成三个习惯:吃完东西用清水鼓漱咽喉部三十秒,能把食物残渣冲出来;每年做一次洁牙清除牙结石;发现小黑点及时修补,中医特别强调“未病先防”,《黄帝内经》早就说过:“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。”与其等到疼得满地打滚才想办法,不如平时多关注自己的饮食习惯。
最后分享个我家传的小窍门:每次刷牙挤上黄豆大小的六必治中药牙膏,重点刷牙龈沟位置,坚持两个月你会惊喜地发现牙齿变得坚固许多,当然啦,这只是辅助手段,真有了蛀牙还是要尽早找专业医生处理,毕竟再好的治疗也比不上原装的好牙不是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