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大家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,打开手机刷朋友圈,总能看见有人晒各种瓶瓶罐罐的保健品,可你知道吗?真正懂行的人都在悄悄回归老祖宗的智慧——那些刻着中医烙印的养生宝贝,才是咱们身体最熟悉的“老朋友”,今天就带大家扒一扒,哪些藏在药柜里的宝藏,早就被做成了日常能吃能喝的好东西。
先说个身边的真实故事,邻居张阿姨前阵子总说头晕乏力,去医院查了一圈没大问题,老中医搭脉后说她是气血两亏,开了盒东阿阿胶让她每天早晚冲服,配合红枣桂圆煮水,才半个月,张阿姨的脸色就从蜡黄变得红润了,连爬楼梯都不喘了,这阿胶可是中医里的“补血圣品”,《神农本草经》里就把它列为上品,它不是简单的动物胶,而是用整张驴皮经过九提九炼的传统工艺熬制,把胶原蛋白转化成人体容易吸收的小分子肽,很多姐妹以为阿胶只是女性专用,其实中医讲究“气血双补不分男女”,像程序员熬夜后头发一把把掉,适当吃点阿胶糕,比单纯吃维生素管用多了。
再聊聊这两年特别火的灵芝孢子粉,体检季的时候,不少朋友拿着肺部结节的报告单来找我推荐产品,这时候我就想起《本草纲目》里记载的“灵芝主胸中结”,现代研究也发现,灵芝多糖和三萜类化合物确实对免疫系统有帮助,不过市面上很多产品只是简单破壁,真正好的灵芝孢子粉要看产地和工艺,长白山的赤芝孢子,在低温物理碾压技术下,破壁率能达到98%以上,这样的粉末倒出来会自然流动,不会结块,早上空腹用温水冲服,坚持三个月,很多人复查时会发现小结节变淡了,这里要提醒大家,正在服用抗凝药物的朋友要慎用,毕竟中医讲“活血太过易伤正”。
说到扶正固本,就不能不提黄芪,很多健身达人只知道蛋白粉增肌,却不知道中医里的“补气之长”黄芪,健身房里有位教练大哥,以前练完器械第二天肌肉酸痛得厉害,后来改喝黄芪精口服液,搭配党参炖鸡汤,不仅恢复快了,连感冒次数都少了,这是因为黄芪含有黄芪多糖和皂苷,能提升免疫球蛋白水平,中医认为“气为血之帅”,气血足了,身体修复能力自然强,不过要注意,黄芪性温,阴虚火旺的人(表现为手足心热、盗汗)不适合单独服用,最好配上麦冬、五味子平衡。
办公室白领们最爱囤的枸杞原浆也是个典型例子,以前大家都拿枸杞泡水,其实水温超过60度就会破坏甜菜碱等活性成分,现在的冻干技术能把新鲜枸杞打成原浆,完整保留β-胡萝卜素和玉米黄质,中医说“肝开窍于目”,长时间盯电脑导致的干眼症,每天早晚各喝一小袋枸杞原浆,配合菊花茶,效果比单纯滴眼药水持久得多,有个做设计的小伙伴连续喝了两个月,不仅眼睛不干涩了,连指甲上的竖纹都变浅了——这都是肝血充盈的表现。
还有容易被忽视的茯苓膏,南方梅雨季湿气重,很多人感觉身体沉重、舌苔厚腻,这时候吃点茯苓膏特别好。《伤寒论》里的苓桂术甘汤就是以茯苓为主药,好的茯苓膏应该用云南岳西县的老茯苓,那里产的茯苓断面雪白,没有硫磺味,做成膏方时加入少量蜂蜜调和,既保留了茯苓利水渗湿的功效,又不会太苦,特别适合久坐办公室、下肢水肿的上班族,女性生理期前水肿也能缓解。
看到这里你可能发现了,这些看似普通的保健品,背后都有千百年的中医理论支撑,它们不是西方营养学的简单堆砌,而是讲究“君臣佐使”的配伍原则,比如同样是补铁,西医直接补充硫酸亚铁片,而中医会建议你用当归生姜羊肉汤,因为当归既能补血又能活血,生姜温中散寒,羊肉本身就是优质蛋白来源,三者配合更符合人体吸收规律。
再好的东西也要对症才行,中医最核心的思想就是“辨证施治”,就拿大家都熟悉的燕窝来说,虽然《随息居饮食谱》称其“大养肺阴”,但如果是痰湿体质的人(表现为喉咙总有痰、肚子胀满),吃了反而可能加重症状,所以在选择这类保健品前,最好先找中医师辨别体质,就像穿衣服要看尺码,养生也要选适合自己的方案。
现在市面上很多产品打着“中医概念”旗号,其实偷换了配方,真正的中医养生品一定会标注原料产地和炮制工艺,比如优质的西洋参必须是加拿大安大略湖区的五年生参,经过九蒸九晒才能去燥存阴;霍山石斛必须种在岩石缝隙里,仿野生环境种植三年以上才有药用价值,下次买的时候不妨多看看配料表,少些化学添加剂,多些道地药材。
说到底,中医的智慧在于顺应自然规律,春天吃百合银耳润燥,夏天喝酸梅汤生津,秋天用梨皮煮水护肺,冬天熬膏方藏精,这些传承千年的养生之道,早就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里,与其盲目追逐进口大牌,不如回头看看老祖宗留下的宝库,毕竟,最适合中国人体质的保健品,从来都生长在我们的土地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