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天气像坐过山车似的忽冷忽热,办公室里此起彼伏的咳嗽声比闹钟还准时,看着同事们抱着药盒往嘴里倒各种胶囊,我总忍不住想唠两句——其实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中医理疗治伤风感冒,可比硬扛着吃西药舒服多了!今天就掰开揉碎讲讲怎么用传统法子收拾这恼人的伤风感冒。
先搞明白为啥会中招
伤风感冒在中医眼里可不是简单的“生病”二字能概括的,要是打个喷嚏流清鼻涕,脑袋像裹了湿毛巾似的发沉,大概率是风寒偷袭了,这种时候你摸摸后脖子,要是凉飕飕的,十有八九是寒气顺着毛孔钻进来了,要是喉咙痛得像吞刀片,痰液黏糊糊带点黄,那可能就是风热找上门了,最麻烦的是有些人一会儿怕冷一会儿发热,这都是正气和邪气在较劲的表现。
我家楼下张大爷就是个活例子,上个月降温他非要穿短袖晨练,第二天就蜷在沙发上直打摆子,我给他把脉时明显感觉到脉搏跳得慢悠悠的,舌苔白得像铺了层霜,典型的风寒束表证,当时就用吹风机热风吹大椎穴,配合红糖姜枣茶,半天工夫他就缓过劲来了。
推拿按摩:手上功夫解表邪
说到见效快的方法,首推推拿手法,咱们身上自带好几个“天然感冒药”,关键时候比药箱里的存货还好使,先说风池穴,就在后脑勺底下两个坑的位置,用拇指按上去会有酸胀感,感冒初期在这儿慢慢打圈揉动,就像给堵塞的下水道通管子,能把滞留在头部的风寒往外赶。
有个小窍门分享给大家:拿梳子从额头往后脑勺反复刮拭,力度以头皮微微发热为宜,这个方法既能疏通经络,又能刺激百会穴、玉枕穴这些要穴,我家闺女小时候最怕打针,每次刚有点鼻塞我就给她梳头,梳着梳着她就呼呼睡着了,第二天准能活蹦乱跳。
重点说说足太阳膀胱经这条线上的几个宝贝疙瘩,从手腕横纹往上量三寸的列缺穴,管着全身的水道运输,感冒咳嗽时按住这个穴位做吞咽动作,很多人马上就会觉得嗓子眼儿清爽不少,还有外关穴,位置在手腕背侧两骨中间,揉这里相当于给身体的门窗开窗透气,特别适合那种浑身酸懒没力气的状态。
艾灸拔罐:温热之力驱寒湿
要是感觉后背发紧像背着块冰砖,不妨试试艾灸疗法,选三年陈艾条最好,点燃后悬灸肺俞穴和风门穴,这两个穴位都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.5寸的位置,大概一横指宽的距离,灸到局部皮肤潮红发热就行,注意别烫出水泡,去年冬天我妈染上流感,整夜咳得睡不好觉,我用艾盒给她灸这两个穴位,配合睡前喝碗盐蒸橙子,三天就没影了。
拔罐也是个祛邪的好帮手,特别是在肩井穴和天宗穴附近走罐,能看到紫红色的痧印冒出来,那就是把深层的寒湿之气吸出来了,不过新手操作要小心,火候掌握不好容易烫伤,建议先用真空拔罐器练习,找准穴位后再慢慢加长时间。
食疗调养:厨房里的中药铺
千万别小看自家灶台,很多食材都是现成的良药,风寒感冒初起时,切几片生姜加红糖煮水,趁热喝下去全身毛孔都会张开排汗,要是伴有咳嗽,加点陈皮进去理气化痰,记得有次出差在火车上遇到邻座大叔狂咳不止,我让他找乘务员要了片鲜姜含着,没想到半小时后就安稳多了。
风热感冒则要换套配方,银耳雪梨羹滋阴润燥,百合莲子粥清心安神,这些都是我家冰箱常备的甜品,有个细节要注意:煮这些甜汤时千万别放枸杞,虽然它是好东西,但性温助热,风热感冒期间吃了反而加重症状。
起居调护:细节决定恢复速度
很多人不知道,睡觉姿势也影响着康复进度,侧卧时上面的那条腿弯曲,下面的腿伸直,这样能让肝胆经通畅,枕头高度以一拳为宜,太高会影响肺部扩张,我以前总爱蒙头大睡,结果越睡越昏沉,后来改成仰卧并垫高脚部,呼吸顺畅多了。
穿衣也有讲究,脖子后边的大椎穴是诸阳之会,围条薄围巾护住这里比多穿两件毛衣管用,脚底涌泉穴对应肾经,睡前用热水泡脚至微微出汗,胜过吃十副补药,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护理,其实是中医“治未病”思想的体现。
特殊情况处理指南
遇到高烧不退的情况千万别硬扛,可以用金银花30克、连翘15克煎水代茶饮,这是温病学派的经典方剂银翘散简化版,小孩子不愿意喝苦药的话,改用薄荷叶泡澡也很有效,我家侄女小时候发高烧,我就是用新鲜薄荷叶煮水泡澡,水温保持在38℃左右,泡到微微出汗体温就降下来了。
慢性咽炎患者要注意,平时可以用乌梅、甘草、桔梗各6克泡水喝,这个小方子酸甘化阴,特别适合长期吸烟或用嗓过度的人,我有位教师朋友坚持喝了两个月,困扰多年的晨起干呕症状明显减轻了。
说了这么多方法,最关键的还是要辨证施治,同样是打喷嚏,有人适合葱白豆豉汤,有人却要用桑菊饮;同样是头痛,前额痛可能要疏风清热,两侧痛就得平肝潜阳,建议大家刚开始出现症状时,先观察自己的舌象和二便情况,实在拿不准就去找靠谱的中医师把脉,毕竟中医讲究个体化治疗,照搬别人的方子未必合适。
最后提醒一句,所有理疗方法都要适度,就像给花草浇水不能过量一样,过度发汗反而会损伤津液,前几天看到新闻说有人盲目蒸桑拿导致脱水住院,这就得不偿失了,咱们老祖宗留下的智慧贵在平衡阴阳,顺应四时,这才是真正高明的养生之道,下次再遇到伤风感冒,不妨试试这些绿色疗法,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