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早上起床照镜子的时候,我对着下巴上突然冒出来的红肿包愣住了——这玩意儿长得跟颗熟透的草莓似的,碰一下就钻心地疼,刚开始我还想着抹点牙膏能消下去,结果两天过去不仅没见好,反而越肿越大,连带着半边脸都发烫,实在扛不住了,这才想起老人们常说的“病急乱投医不如找对门路”,于是赶紧挂了省中医院的皮肤科号。
要说这省中医院的人气真是名不虚传,大清早门诊楼前就排起了长龙,我攥着挂号单站在队伍里,看着前面不少人手里都拿着各种草药包,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艾草香,莫名让人心里踏实不少,轮到我的时候,接诊的王大夫戴着金丝眼镜,先是仔细端详了我脸上的“草莓”,又轻轻按了按周围皮肤,眉头微微皱起:“这是典型的疖肿,已经形成脓头了。”他指着电脑屏幕上放大的皮肤图像解释,原来看似简单的红包底下藏着大麻烦,毛囊深处感染引发的炎症就像埋在地底下的岩浆,随时可能喷发。
听说我要自己挤掉它的想法后,王大夫连连摆手:“可别乱动!手上细菌多不说,挤压不当容易把感染带到血液里。”他一边开检查单一边叮嘱,现在最关键的是先控制感染再处理病灶,抽血化验结果显示白细胞指标偏高,证实了身体正在对抗感染,拿着检查结果回到诊室,王大夫熟练地开出一张中药方子,还特意嘱咐药房现配新鲜的金黄散。
取药窗口递出来的青黑色陶罐冒着热气,打开盖子就能闻到混合着大黄、黄柏等药材的特殊气味,护士小姐姐帮我做冷湿敷的时候特别提醒:“这个要每天敷三次,每次二十分钟。”她手法轻柔地把浸满药液的纱布覆盖在患处,冰凉的感觉瞬间缓解了灼热感,三天后复诊时,原本鼓胀的皮肤明显软化了许多,王大夫戴着无菌手套进行清创处理,动作快准稳,全程几乎感觉不到疼痛。
真正让我惊艳的是他们自制的如意金黄膏,浅棕色的膏体涂在换药后的伤口上,既不会黏住头发又透气性好,王大夫耐心教我涂抹技巧:“顺着毛发生长方向薄涂一层就行,厚了反而影响愈合。”他还反复强调忌口的重要性,火锅烧烤海鲜统统列入黑名单,连平时最爱喝的冰可乐都被划上了叉号。
经过两周系统治疗,那颗嚣张的“小火山”终于偃旗息鼓,看着镜中逐渐消退的红印,我才深刻体会到中医外科的独特魅力——不像西医那样简单粗暴地切开引流,而是通过内外兼治调理体质,王大夫说很多患者反复长疖肿,其实都是湿热体质在作怪,这次开的七副祛湿茶方就是治本的关键。
回想起整个治疗过程,有几个细节特别值得分享:首先是挂号时要准确描述病情发展阶段,像我这种已经化脓的情况如果挂普通门诊可能要转急诊;其次是严格遵循医嘱更换敷料,有次贪方便想延长敷药时间,结果导致皮肤浸渍发白;还有就是千万忍住别用手抠结痂,新长出的嫩肉比豆腐还娇贵。
现在的我成了科室里的活教材,每当看到有人捂着腮帮子进来,就会主动分享自己的经历,其实很多人不知道,看似普通的疖肿如果处理不当,轻则留下永久性疤痕,重则引发全身感染,省中医院这套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确实有效,既有传统膏药拔毒生肌的优势,又配合现代医学的消毒防护措施。
最近整理病历本时翻到当时的处方笺,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各种注意事项:忌食辛辣燥热之物、保持患处干燥清洁、作息规律避免熬夜……这些叮嘱看似琐碎,却包含着中医“治病求本”的智慧,想想那些日子按时喝苦兮兮的凉茶,戒掉了熬夜刷剧的习惯,竟意外收获了规律生活的好处。
如果你也正被恼人的疖肿困扰,不妨试试我的就诊攻略:提前通过网络预约专家号节省时间;初次就诊尽量空腹以便验血;准备些吸油纸随时按压渗液部位;最重要的是放平心态,毕竟皮肤修复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记得当时王大夫说过句话特别有道理:“对待皮肤病就像养花,既要除草杀虫,也要改良土壤环境。”这句话放在疖肿治疗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