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这中药方子上的克数到底咋算啊?""抓药时医生说三碗水煮成一碗,这比例对不对?"今天咱就掰开揉碎讲讲中药剂量的门道,别看中药铺子里那些戥子(deng zi)称药挺玄乎,其实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硬规矩。
中药剂量不是数学题,这些门道要摸清 很多新手拿着方子去抓药,发现同样一味甘草,有的方子写3克,有的却要10克,这里头大有讲究——剂量不是死数字,得看给谁用、治啥病、咋煎药,就像炒菜放盐,同样的菜谱,家里炒和食堂大锅饭放盐量肯定不一样。
老中医开方讲究"君臣佐使",主药得像家里的顶梁柱,辅药就得当好帮手,比如治疗风寒感冒的麻黄汤,麻黄作为君药要9克,杏仁6克当臣药,这比例不能乱,要是把麻黄加到15克,没准就从发汗解表变成让人心慌冒虚汗了。
影响剂量的五个关键因素
年龄体重打基础 大人小孩剂量差着十万八千里,三个月大的娃娃喝奶的量,和成年人喝茶的量能一样吗?
- 儿童:按成人剂量×年龄÷(年龄+12)
- 老人:60岁以上减1/3量
- 体格壮实的北方汉子和苗条南方姑娘,剂量也得区别对待
-
病情急缓定轻重 急症就像救火,剂量得猛,比如高烧不退,石膏能用到30-60克;慢性调理就像炖汤,人参可能只用3-5克,这就好比灭火器和保温杯,用法能一样吗?
-
药材质量藏玄机 同样是当归,当年新货和陈年旧货药效差着呢,野生虫草和人工培育的,剂量能一样吗?老药工都知道,优质药材用常规剂量,劣质药材可能要加量。
-
煎煮方法改药性 有人以为中药熬得越浓越好,大错特错!矿物类药材要久煎,挥发性药材后下,比如薄荷煎超过5分钟,有效成分全跑光了,这时候按原剂量就等于白喝。
-
配伍禁忌要盯紧 "十八反十九畏"可不是闹着玩的,比如藜芦反人参,这两味药碰面就得调整剂量,有经验的大夫开方时,看到相畏药物就会自动减量。
手把手教你算明白 举个实在例子:经典方剂四物汤(熟地12g、当归9g、川芎6g、白芍9g),这是标准成年人的剂量,要是遇上:
- 血虚严重的:熟地加到15g,当归加到12g
- 气滞明显的:川芎加到9g,再加香附6g
- 月经量多的:白芍减到6g,加阿胶6g(烊化)
特殊人群更要仔细: 孕妇用当归要减半,改成5g; 哺乳期妈妈加益母草9g; 更年期女性熟地改成9g,加龟板12g
避开这些坑,别让好药变毒药
-
别盲目追求"重磅" 有些偏方鼓吹"剂量大见效快",那是拿命开玩笑,关木通过量会伤肾,朱砂吃多了能中毒,这些教训还少吗?
-
警惕"古方今用"陷阱 古代的一两不等于现在的50克。《伤寒论》里的"一升"小米,和现在药房的"一升"药材能一样吗?张仲景时代用的桂枝不过9克,现在某些所谓"经方派"直接翻倍用,这不是传承是作死。
-
注意药材炮制差异 生大黄和酒大黄剂量能一样吗?前者泻下猛烈,后者活血为主,药店里写着"炙甘草",如果换成生甘草,用量得减三分之一。
记住这些口诀,剂量问题不用愁
- 小儿计量有公式,年龄除十二加头
- 孕妇用药需谨慎,峻猛药材减半行
- 补药宜轻攻药重,治病求本莫逞凶
- 鲜品干品十倍差,入药记得要换算
- 毒性药材单独计,中病即止莫恋战
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:中药剂量真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,十年前我跟着师傅抄方,见着同样的咳嗽,王大爷用9克贝母,李大姐却用6克,当时纳闷得很,后来才明白,王大爷爱抽烟痰多,李大姐是阴虚干咳,这剂量差别里藏着大学问,所以啊,抓药前最好找靠谱大夫把脉问诊,别自己对着百度来的方子瞎琢磨,毕竟吃药这事,安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