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老戴,你这趟进山又挖着啥宝贝了?"每次见戴伟背着竹篓从山里回来,街坊邻居总要凑上来瞧新鲜,这个皮肤黝黑、手掌粗糙的中年汉子,总能让沾着泥土的草根树皮变成药房里的救命良药,二十年来,他踩着露水进山采药,晒着日头炮制药材,硬是把祖辈传下的中药材手艺,在钢筋水泥的县城里闯出条活路。
山里娃的草药缘 上世纪九十年代,浙西山区的戴家村还不通公路,16岁的戴伟跟着爷爷进山采药,背篓里装着镰刀、铜钱和一本发黄的《本草纲目》。"认药不能光看长相,得闻气味摸纹理",爷爷总在晨雾里教他辨认七叶一枝花和断肠草的区别,那年暴雨冲垮了后山,父子俩摸黑挖出被泥石流埋住的何首乌,爷孙俩在油灯下切片炒制的场景,成了戴伟关于中药材最初的记忆。
药房里的较劲 2005年,戴伟揣着省城学来的中药鉴定证书回乡,发现镇上药房摆的"野山参"泡在福尔马林里,标价888元的虫草嚼着像土豆。"这哪是治病?分明是坑人!"他在自家院里支起土灶,用松木炭火慢慢烘制杜仲,拿牛皮纸包好摆在集市角落,刚开始没人买账,直到有个老中医尝出他黄芪的甜味,这才渐渐有了回头客。
手机里的新江湖 前年疫情爆发时,戴伟的仓库成了"战时物资站",金银花、连翘每天要过秤上百斤,快递单堆得比人高,他逼着儿子学直播,自己举着手机带网友逛药田:"这是刚冒芽的浙贝母,旁边开紫花的是款冬..."没想到直播间最热闹的竟是年轻人,有人买酸梅汤材料包,有人追着问怎么用艾草治痛经,现在他的抖音号"山里药农戴师傅"有23万粉,评论区天天有人喊"戴叔上新"。
老手艺的新麻烦 去年药材市场出了件荒唐事——有商贩往当归里掺锯末,戴伟气得摔了茶杯,他联合县里几家老字号成立协会,挨个药店查货,最头疼的是年轻学徒沉不住气,总想着搞"科技与狠活",上个月刚开除个往丹参里加色素的伙计,戴伟蹲在库房叹气:"机器烘干快,哪有自然晒出来的药香?"
山外青山路 如今戴伟的制药坊成了研学基地,周末常有家长带着孩子来捣草药,他最得意的是研发出茯苓陈皮饼干,把苦兮兮的药材变成零食,最近还在试验林下套种中药材,"这样既不毁山林,又能挣着钱",夜深人静时,他常翻出爷爷留下的老账本,泛黄的纸页上记着"医者仁心"四个字,在台灯下泛着温润的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