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姐妹!你脸上这个痘怎么冒白尖啊?""我后背长的那种硬疙瘩到底是不是青春痘?"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有这样的困惑,作为被痤疮折磨了整个青春期的"资深痘肌",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让人头疼的皮肤问题——痤疮到底有哪几种?不同类型的痘痘该怎么区分?看完这篇干货,从此告别乱挤乱涂的尴尬期!
藏在毛孔里的定时炸弹:闭合性粉刺(白头) 记得高中时同桌小雅总爱用手抠下巴,有次我惊讶地发现她光滑的皮肤上突然冒出颗"火山口",后来才知道,那颗就是从闭口演变来的,这种米粒大小的白色小凸起,摸起来硌手却挤不出东西,其实是皮脂腺和角质堵在毛孔里形成的"闷声雷",最要命的是它就像埋在地上的地雷,表面看着平静,底下早就翻江倒海。
见光死的黑色小点点:开放性粉刺(黑头) 如果说白头是躲在皮肤里的间谍,那黑头绝对是暴露身份的"叛徒",鼻头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小黑点,其实就是被氧化后的油脂栓,很多人像强迫症似的天天撕黑头贴,结果越撕毛孔越大,其实这些小家伙就像下水道的滤网,适当清理还能防止更大堵塞,但过度清洁反而会刺激皮脂腺拼命产油。
红肿预警的初级警报:丘疹型痤疮 突然发现额头冒出个红彤彤的小包,按着还疼——恭喜你获得初级痤疮体验卡,这时候毛囊已经被细菌感染,免疫系统派白细胞来打仗,结果就是皮肤发红发热,千万别手贱去挤!这个阶段的痘痘就像刚冒烟的火苗,及时用消炎产品还能扑灭,硬挤的话相当于给细菌开了VIP通道。
自带"脓"重标记的进阶版:脓疱型痤疮 当丘疹型痤疮得不到及时治疗,就会升级成让人又怕又忍不住想戳的脓包痘,里面黄白色的脓液可不是护肤品没吸收,而是白细胞和细菌大战后留下的战场遗迹,这时候千万要管住自己的手,挤破后不仅会留下痘印,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感染,正确做法是用消毒过的粉刺针轻轻排出,然后马上消炎。
深藏不露的地下工作者:结节型痤疮 有些痘痘特别狡猾,外表看着只是皮肤鼓起个大包,不红不肿也不冒白尖,但按下去硬邦邦的还疼得要命,这种藏在真皮层深处的结节型痤疮,相当于皮下正在进行地震,炎症反应已经深入肌肤底层,遇到这种痘痘千万别硬来,赶紧找皮肤科医生开处方药才是正解。
毁容级别的终极BOSS:囊肿型痤疮 如果结节型痤疮是地震,那囊肿型就是海啸级别,又肿又痛的大包块,摸起来像皮下塞了个乒乓球,严重时甚至会多个囊肿连成片,这种痘痘堪称颜值杀手,处理不当绝对会留疤,这种级别的痘痘已经不是普通护肤品能解决的,必须立刻就医治疗。
组团搞事情的团伙作案:聚合性痤疮 有没有见过整张脸像被机关枪扫过一样的恐怖场景?这种多个囊肿、结节、脓肿交织在一起的痤疮,最喜欢在颈项、胸背等油脂分泌旺盛的部位搞事情,遇上这种情况千万别自己瞎折腾,这已经是需要系统性治疗的皮肤疾病了。
来势汹汹的急性子:爆发性痤疮 突然一夜之间满脸爆痘,又红又肿像被马蜂蜇过——这不是灵异事件,而是爆发性痤疮在作祟,这种通常伴随情绪压力或身体重大变化的急性发作,简直就是皮肤的"暴动",遇到这种情况请立即停用所有护肤品,直奔医院皮肤科急诊。
说了这么多类型,其实最扎心的是很多小伙伴根本分不清自己的痘痘属于哪种类型,就像我朋友小林,把囊肿痘当普通粉刺处理,结果烂脸三个月,这里教大家三个判断秘诀:看颜色(红/白/黄)、摸质地(软/硬/波动感)、观发展(快/慢),实在拿不准就拍张照片,现在很多皮肤科都提供在线问诊服务。
最后划重点:不同阶段的痤疮需要不同的应对策略,轻度闭口可以用水杨酸调理,炎性痘痘需要抗菌成分,囊肿结节必须遵医嘱用药,但最重要的是调整作息、饮食和心态,毕竟再贵的祛痘产品也比不过规律生活来得有效,记住了吗?下次长痘先拍照识别类型,别再当护肤小白鼠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