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几天去公园遛弯,发现保安正在拔杂草,我凑近一看,这不就是艾草嘛!赶紧跟保安大叔解释:"这可是宝贝,扔了多可惜!"其实像艾草、青蒿这些蒿草,在咱们生活中到处都是宝,只是很多人不认识,今天就带大家看看这些不起眼小草的大本事。
艾草:女人的终身闺蜜
说起蒿草家族的明星,那必须是艾草,小时候看奶奶端午节采艾叶挂门框,说是驱邪,其实是古人预防瘟疫的智慧,现在才知道,艾叶含有的桉油精、樟脑成分,确实能抑制空气中的病菌。
现在年轻人流行艾灸,其实就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招,宫寒痛经时,把艾叶煮水泡脚特别管用,我同事小王每次"大姨妈"前都泡艾叶水,她说肚子暖暖的特别舒服,不过孕妇要慎用,活血太猛怕影响胎儿。
艾草最绝的是用不完,晒干的艾绒能做香囊,新鲜嫩芽能包青团,老叶子熬水还能染出碧绿的粽子,去年我妈用艾叶煮鸡蛋,蛋壳都染成翡翠色,吃着还有股清香。
青蒿:救命仙草的前世今生
要说蒿草里的诺贝尔奖得主,必须是青蒿,当年屠呦呦就是从青蒿里提取出青蒿素,救了无数疟疾患者,现在非洲很多地区还在用这个土方子退烧,新鲜的青蒿叶捣汁喝,比退烧药还管用。
青蒿最神奇在于"双向调节",体热上火时能清热,受凉感冒时又能发汗,我们老家有个偏方:清明前的嫩青蒿拌糖吃,专治春天嗓子干痒,不过青蒿性寒,脾胃虚寒的人要少吃,可以搭配生姜中和。
最近发现青蒿还能护肝,经常熬夜的朋友,用青蒿芽炒鸡蛋,既能补肝明目,又能给肝脏排毒,但注意不要煮太久,青蒿里的有效成分怕高温,焯水30秒就要捞出。
茵陈蒿:被误会的"杂草"
春天去郊外玩,总能看到一种灰白色绒毛的小草,这就是茵陈蒿,老辈人常说"三月茵陈四月蒿",意思是三月嫩芽能当菜吃,四月长老就只能当柴烧。
茵陈最有名的是用它退黄疸,新生儿黄疸不用慌,采点嫩茵陈煮水洗澡,比吃药温和多了,不过现在城里药店买的茵陈,很多都是大棚种植的,效果打折扣,最好认准野生的。
没想到这苦兮兮的草还是祛湿高手,南方回南天时,用茵陈煮鲫鱼汤,喝一碗全身毛孔都舒坦,但茵陈不能常吃,每周最多喝两次,不然会伤正气。
牡蒿:野菜界的隐藏王者
清明前后最忙的除了采茶人,还有挖牡蒿的老太太们,这种带着独特香气的蒿草,才是做蒿团子的正宗原料,超市买的青团总缺点魂,就是没用新鲜牡蒿。
牡蒿泡茶喝是民间秘方,高血压患者每天用3-5克牡蒿芽泡水,坚持一个月能看见血压计数字往下掉,不过低血压的人千万别试,这草降压效果比芹菜猛多了。
最近营养学家发现,牡蒿里的膳食纤维特别丰富,是通便减肥的好帮手,凉拌牡蒿尖时加几滴香油,脆生生的比吃沙拉还过瘾,但消化不好的人要少吃,纤维太多容易胃胀。
蒿草使用避坑指南
别看这些蒿草好处多,用错地方也惹祸,比如艾叶泡脚水温不能超过45度,不然反而上火,青蒿汁白天喝防晒,晚上喝可能影响睡眠,最保险的方法是咨询中医师,毕竟每个人体质不同。
采集时间也有讲究,谚语说"端午采艾,冬至收蒿",这时候药效最浓,阴干保存时千万别洗,潮气进去了容易发霉,要是做成药膳,记得提前焯水去苦味。
现在城里药店能买到各种蒿草制品,但真心建议自己去野外采,公园绿化带、山脚荒地都有,三片叶子往上摘"的原则,留根让它继续生长,下次看到保洁阿姨清理杂草,不妨提醒她们留点宝贝蒿草。
这些遍地都是的蒿草,既是老祖宗留下的药箱,也是大自然馈赠的美食库,从清明节的青团到冬至的艾绒,从疟疾高热到湿疹瘙痒,小小蒿草藏着大大乾坤,下次遇见别当杂草拔掉,仔细辨认说不定就是你需要的那味"神仙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