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话广东中医药管理局局长,解码岭南杏林发展新蓝图

一归堂 2025-08-12 科普健康 1606 0
A⁺AA⁻

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堆满文件的办公桌上,茶杯里袅袅升起的热气氤氲着案头那盆绿萝,坐在对面的广东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放下手中正在批阅的文件,目光温和而坚定:“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,更是岭南大地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,我们要做的,不仅是守住这份传家宝,更要让它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。”这场持续两个多小时的深度对话,揭开了广东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背后的战略密码。

守正创新:打造岭南特色中医药服务体系

走进省内各家中医院,随处可见的变化印证着这位掌舵者的思路,在省第二中医院门诊大厅,智能导诊机器人正用粤语、客家话、潮汕话三种方言为患者指引科室;煎药室里,自动化煎煮系统精准控制火候时间,年轻护士通过手机APP就能实时查看上百副药汤的熬制进度。“传统不等于落后,现代科技完全可以为古老医术赋能。”局长指着电子屏上跳动的数据介绍,全省已有87%的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建立互联网诊疗平台,让偏远山区的患者也能享受三甲医院专家的远程会诊。

这种变革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,在粤东西北地区的乡镇卫生院,一个个“中医馆”成为百姓健康的守护站,廉江市安铺镇中心卫生院的康复科里,针灸医师正在指导村民用艾草制作艾灸条;梅州五华县的水寨乡,村医背着便携式脉诊仪走村入户,采集的健康数据实时上传至县域医共体平台。“我们把优质资源下沉到神经末梢。”局长翻开厚厚的调研笔记,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基层医疗的需求痛点,“只有织密城乡一体化的服务网络,才能真正实现‘大病不出县,小病在基层’。”

薪火相传:构建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

人才短缺曾是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,如今漫步广州中医药大学校园,教学楼里飘出的不只是药香,还有创新创业的青春气息,中药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正在实验室研发新型凉茶配方,针灸推拿学院的学生组团赴东南亚开展义诊交流。“我们打破了传统师承的单一模式。”局长说起正在推进的“青苗计划”眼睛发亮,省级财政每年投入专项资金,选拔百名青年骨干跟随国医大师、全国名中医跟师学习,同时鼓励他们攻读博士学位、参与重大科研项目。

这种立体化培养机制成效显著,在深圳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,35岁的主治医师李敏带领团队运用经方治疗糖尿病并发症取得突破;佛山南海区中医院的青年药师团队开发的智能配伍系统,将经典方剂与现代药理学完美结合,更令人欣喜的是,越来越多海归硕士、博士选择回归本土中医机构,他们带来的国际视野正在重塑中医药研究的范式。

产业突围:激活千年商埠的新质生产力

穿过茂名化橘红种植基地的层层梯田,无人机在空中盘旋监测作物长势;新会陈皮村的直播间里,主播举着刚晒好的柑普茶向全国网友展示制作工艺,这些生动场景背后,是广东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澎湃动能,局长拿出一组对比数据:十年间,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增长4倍,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突破200个,中药工业产值年均增速保持在两位数以上。

产业振兴的关键在创新,在中山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,某生物科技公司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提取沉香中的活性成分,开发出高端护肤品;东莞松山湖园区的企业将人工智能应用于舌象分析,辅助诊断准确率达92%。“我们要让实验室里的成果转化为货架上的爆品。”局长透露,即将出台的《广东省中医药产业化专项行动方案》,将在税收优惠、融资支持、跨境注册等方面打出政策组合拳。

文化浸润:让中医药融入百姓生活美学

周末的广州市文化馆总是热闹非凡,孩子们穿着汉服体验抓药称重,老人家们在养生讲堂学习节气食疗,这种润物无声的文化传播,正是局长倡导的“生活化传承”,从幼儿园开设的小儿推拿兴趣班,到社区公园里的八段锦晨练队伍;从老字号药店推出的定制膏方服务,到文创市集上的中药香囊DIY,中医药正以各种形态融入现代生活。

最动人的风景在乡村,清远连南瑶族自治县的瑶医传习所里,老医师带着孙子辈辨认山间草药;惠州罗浮山脚下的葛洪纪念馆,研学团队正在聆听道教医学故事。“文化自信是最深沉的力量。”局长抚摸着博物馆展柜里的宋代铜人腧穴模型说,我们正在筹建数字中医药博物馆,让沉睡在典籍里的文物“活”起来,讲好中国故事。

暮色渐浓,办公室墙上的广东省地图被夕阳镀上金边,从粤北山区到南海之滨,从三甲医院到田间地头,一幅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长卷正在徐徐展开,正如局长所言:“站在新的历史方位,我们要以守正创新的智慧、久久为功的韧劲,把岭南中医药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。”这场对话结束时,窗外的城市灯火次第亮起,恰似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星火,照亮着健康中国的前行道路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