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中医私藏!调理气血不畅的经典草药方剂大公开

一归堂 2025-08-12 科普健康 1605 0
A⁺AA⁻

如今生活节奏快得像上了发条,熬夜加班成常态,外卖冷饮不离手,越来越多的人被“气血亏虚”盯上——脸色蜡黄像蒙了层灰,手脚冰凉怎么捂都不热,爬两层楼梯就喘得不行,月经量少还总推迟……其实这些都是身体在喊“气血不够用”!今天我就给大家扒一扒老中医们压箱底的调理气血不畅的草药方剂,全是祖辈传下来的宝贝,照着用准没错!

气血双补第一方:八珍汤——适合“虚劳型”气血两虚

要说最经典的气血双补方,那必须是八珍汤!这方子由四君子汤(人参/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)加四物汤(当归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组成,相当于把补气的“王牌军”和补血的“精锐部队”合在一起,专门对付那种“既没力气又没血色”的人。

我邻居张阿姨就是典型例子,她去年带孙子累得直不起腰,整天头晕乎乎的,说话都没底气,舌苔薄白得像张纸,社区的老中医搭脉后说:“你这是长期耗伤气血,得用八珍汤慢慢养。”开了7副药,每天早晚各煎一次,喝的时候加点红糖调味,才喝了3天,她就跟我说“感觉身上轻快些了”,喝完一整疗程,原本苍白的脸有了红润,连指甲盖都从淡粉色变成了健康的桃红色。

不过要注意,八珍汤里的熟地比较滋腻,脾胃虚弱容易拉肚子的人,可以把熟地换成砂仁拌过的“砂仁熟地”,或者加陈皮理气化湿,孕妇和感冒发烧的人暂时别喝,等身体恢复后再补。

活血行气冠军方:血府逐瘀汤——专治“堵出来的气血不通”

有些人不是气血少,而是气血“堵”住了!这类人最明显的特征是身上到处疼——胸口闷痛像压着石头,太阳穴胀痛按着更明显,月经前小腹坠着疼,皮肤还会有青一块紫一块的瘀斑,这时候就得用血府逐瘀汤来“通河道”。

这个方子的关键是“活血+行气”两手抓:桃仁、红花、赤芍、川芎负责活血化瘀;柴胡、枳壳、桔梗帮着疏理气机;牛膝引着气血往下走;生地凉血防止上火;当归、甘草调和诸药,我认识的一位舞蹈老师王姐,因为练功时扭到腰,落下了慢性腰痛的毛病,每到阴雨天就加重,老中医看了她的舌象(舌边有紫暗瘀点),直接开了血府逐瘀汤加减,她喝了5天,居然说“腰像松了绑带一样轻松”,后来又巩固了一周,现在跳一整天舞都不疼了。

特别提醒:血府逐瘀汤偏于活血,经期女性如果经量本来就多,最好避开经期喝;平时容易流鼻血、牙龈出血的人也要慎用,毕竟活血太猛可能会“冲过头”。

温补脾肾暖气血:归脾汤——给“懒怠型”气血加油

还有一种气血不畅是因为“动力不足”——脾作为“气血生化之源”,要是脾气虚了,就像工厂产能下降,造不出足够的气血;肾为“先天之本”,肾阳不足的话,全身的阳气都跟着弱,气血运行就没力气,这类人往往特别容易累,稍微动一动就出虚汗,吃饭没胃口,大便总是不成形,这时候归脾汤就派上用场了。

归脾汤的核心是黄芪、党参大补脾气,配合当归、龙眼肉补血养心,酸枣仁、远志安神助眠,木香理气防补药滞腻,我同事小李就是这样,每天上班像霜打的茄子,中午必须趴桌上睡半小时,否则下午根本撑不住,中医说他是“心脾两虚”,开了归脾丸(归脾汤的中成药),他吃了半个月,最明显的变化是早上能按时起床了,以前爬楼梯到三楼要歇两次,现在一口气上五楼都不带喘的。

这里有个细节要注意:归脾汤里的黄芪最好选生黄芪,炙黄芪虽然补性更强,但容易上火;如果有失眠严重的情况,可以加夜交藤15克,睡前1小时服用效果更好。

日常调理小妙招:代茶饮+食疗辅助

除了经典方剂,老中医还推荐了一些日常就能用的“气血加速器”,比如玫瑰桂圆茶——干玫瑰花5朵+桂圆肉8颗+红枣3颗(去核),开水冲泡代茶饮,适合情绪不好导致的气血郁结;五红汤——红豆、红皮花生、枸杞、红枣、红糖各适量,煮成甜汤,每周喝2-3次,尤其适合贫血的女性。

饮食上也有讲究:多吃山药、小米、南瓜这些健脾的食物,少吃生冷寒凉(比如西瓜、螃蟹);早餐一定要吃热乎的,像小米粥配煮鸡蛋,比面包牛奶更养气血;晚上睡前用艾叶泡脚20分钟,水温控制在40℃左右,泡到微微出汗,能帮助气血下行。

关键提醒:用对才是真有效!

最后必须敲黑板划重点:① 所有方剂都需要辨证使用!比如同样是气血不足,有的人是因为熬夜伤阴,有的人是因为过度劳累伤气,用药完全不一样;② 药材质量很重要,尽量去正规药店买炮制过的饮片,别贪便宜买硫磺熏过的;③ 服药期间忌浓茶、咖啡、萝卜(尤其是吃补气药时),这些会削弱药效;④ 如果吃了一周没改善,或者出现上火、腹泻等不适,一定要及时停用并找医生调整。

其实老中医调理气血的思路很简单——先通后补,该活血的时候别死磕着补,该补气的时候别一味活血,只要找对了自己的“气血密码”,加上耐心调养,整个人的状态真的会像换了副筋骨!大家如果有具体的身体状况,不妨找个靠谱的中医把把脉,毕竟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