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和中医院李福同简介,杏林妙手传岐黄,仁心仁术济苍生

一归堂 2025-08-13 科普健康 1612 0
A⁺AA⁻

说起咱们身边的好中医,不少朋友都会竖起大拇指提到一个人——他就是太和中医院的李福同医生,这位扎根临床一线多年的老中医,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梧桐树,用扎实的医术和温暖的医德,默默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,今天咱们就唠唠这位“把脉准、开方灵”的李大夫,看看他究竟有啥不一样的地方。

初识李福同:从青涩学子到杏林圣手

要是时光倒流二三十年,您准能在中医药大学的图书馆里看见个埋头苦读的年轻人,那时候的李福同还是个刚踏进中医大门的学生,课本上的《黄帝内经》《伤寒论》被他翻得卷了边,笔记密密麻麻写满好几个本子,他总说:“中医这碗饭,得先把经典啃透了,才能摸着门道。”毕业后,他一头扎进基层卫生院,从最基础的望闻问切练起,给老乡们看感冒发烧、调理脾胃不和,白天坐诊,晚上就着煤油灯研究病例,硬是把理论一点点熬成了真本事,后来调到太和中医院,面对更复杂的病症,他更是抓住每个机会向院里老专家请教,慢慢攒下了一身过硬的功夫。

看病有绝活:三根手指搭出人间冷暖

见过李福同看病的人都知道,他那双手往病人腕上一放,眼睛微微眯起,仿佛能透过皮肤摸到气血运行的轨迹,有个大姐长期失眠,跑了好几家医院都没治好,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挂了他的号,李大夫搭完脉,又问了饮食作息,突然指着她的舌苔说:“你这心里有事憋着呢,肝郁化火才睡不好。”大姐一愣,眼眶瞬间红了——原来最近家里变故确实让她整宿整宿地胡思乱想,开了七副疏肝解郁的药,配合穴位按摩,没到一个疗程,睡眠踏实多了,像这样的例子在他门诊天天上演,有人说他是“神医”,他却摆摆手:“哪有什么神的,不过是多问几句、多摸会儿脉罢了。”

他的开方也有讲究,别的大夫可能半小时看完十个病人,他却坚持每个患者至少聊十分钟,遇到疑难杂症,常常对着病历本琢磨半天,有时候为了确认一味药的剂量,还要翻查古方典籍,在他的诊室里,总能看见桌上摊开的《千金方》《温病条辨》,书页间夹着各种便签纸,上面记着不同体质用药的注意事项,正是这份严谨,让他开出的方子既守得住传统,又跟得上现代人的身体变化。

治病先治心:诊室里的温度比药还管用

走进李福同的诊室,最先感受到的不是消毒水的冷冽,而是一股暖融融的气息,墙上挂着患者送的锦旗,桌上摆着孩子们画的感谢画,连窗台上养着的那盆绿萝都长得格外精神,他对每个病人都像对待家里人一样耐心,特别是老年人来看病,他会特意放慢语速,把注意事项说上两三遍;遇到经济困难的患者,总是尽量选性价比高的药材,还会叮嘱药房帮忙熬制浓缩药汁。

记得有位大爷患慢性支气管炎多年,每到冬天就咳得上气不接下气,李大夫不仅给他调了润肺化痰的方子,还教家属在家做百合粥、梨汤食疗,三个月后复诊时,大爷拉着他的手直抹眼泪:“我这把老骨头,总算能安稳过冬了!”像这样的故事在患者群里口口相传,渐渐地,很多人慕名而来,有的甚至从外地坐几个小时车专门找他看病。

传承不藏私:带徒弟比给自己看病还上心

如今已是科室骨干的李福同,依然保持着每周带教年轻医生的习惯,每次查房,他都会让学生们先发表意见,再逐条分析得失,有个刚毕业的小王医生第一次独立接诊湿疹患儿,因为经验不足用了常规祛湿药,结果效果不理想,李大夫带着他重新四诊合参,发现孩子虽然舌苔厚腻,但舌尖发红,其实是湿热夹杂阴虚,当场调整了方剂,加了滋阴清热的药物,第二天孩子的皮疹就明显消退了,这件事让小王终身难忘:“师父教我的不只是开方技巧,更是要学会‘见人下菜碟’。”

他还经常组织科室学习经典条文,把自己整理的《常见病辨证要点》《中药配伍禁忌歌诀》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,在他的带领下,整个团队形成了“老带新、传帮带”的良好氛围,越来越多的年轻医生成长为科室的中坚力量。

老百姓心中的“健康守门人”

这些年,李福同获得的荣誉证书摞起来有一尺高,但他最珍惜的还是患者塞过来的一把把自家种的青菜、一兜兜土鸡蛋,有位常年在他这儿调理糖尿病的老人说:“李大夫开的药方便宜管用,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这些普通人觉得,大医院的专家也能这么贴心。”正是这份朴素的信任,支撑着他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临床一线。

从春到冬,从晨曦微露到华灯初上,李福同的身影始终出现在诊室里,他用三根手指丈量着生命的脉搏,用一张张药方书写着医者的担当,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他用慢工出细活的态度告诉我们:真正的好中医,既要精通岐黄之术,更要怀揣赤诚之心,这样的医生,不就是咱们老百姓最需要的“健康守门人”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