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中难免有个磕磕碰碰,不是这里撞青了就是那里擦破了皮,每当这时看着红肿疼痛的伤口,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找创可贴或者消毒水,其实咱们老祖宗留下的中医智慧对付这些外伤可有一套独特的办法,今天就给大家掰扯掰扯中医是怎么应对各种外伤的。
先说最常见的扭伤拉伤吧,刚崴脚那会儿千万别急着揉搓患处,这时候应该立即冰敷——用毛巾包着冰块敷在肿胀部位,每次15分钟左右,中医讲究"急则治标",这个做法能迅速收缩血管减少内出血,等到第二天第三天,就可以改用热毛巾外敷了,配合红花油轻轻涂抹按摩,促进淤血消散,记得动作一定要轻柔,像给婴儿洗澡那样温柔,不然越揉越肿可就适得其反了。
说到外用药酒,这可是中医的一大法宝,很多家庭都备着紫金定痛酊之类的药酒,里面藏着乳香、没药、当归这些活血行气的药材,使用时倒少量在掌心搓热,顺着经络走向推按患处,这里有个小窍门:涂抹时要沿着肌肉纹理走,就像顺着水流方向划船一样,这样才能更好发挥药效,要是碰上严重的韧带撕裂,建议还是先拍个片子确认骨头没事,再结合针灸治疗效果更佳。
中药内服方面就得辨证论治了,如果是新伤肿痛明显,医生通常会开些桃红四物汤加减方剂,里面的桃仁、红花都是活血化瘀的好手,而对于陈旧性伤痛,像是阴天下雨就隐隐作痛的老毛病,就要用独活寄生汤这类祛风湿强筋骨的方子,我认识一位跑马拉松的朋友,膝盖劳损多年,喝了半个月的续断杜仲汤,现在上下楼梯都不疼了。
民间流传的偏方也值得说道说道,新鲜土豆片贴敷就是个简单有效的土办法,切成薄片直接敷在淤青处,清凉舒适还能消水肿,还有人用捣烂的韭菜叶拌黄酒外敷,这个方法对跌打引起的皮下出血特别管用,不过要注意皮肤过敏的人慎用,上次有个大姐用了芦荟汁反而起红疹,后来才知道她对大戟科植物过敏。
说到严重点的开放性伤口,中医的处理也很讲究,先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,撒上云南白药粉止血生肌,这种三七为主的粉末既能收敛创面又不易留疤,包扎时推荐用无菌纱布叠成八层厚度,太厚影响透气,太薄容易粘连伤口,换药的时候如果发现脓性分泌物增多,要及时清理并改用金银花煎剂湿敷,清热解毒的效果杠杠的。
针灸治疗更是中医的特色手段,针对急性腰扭伤,扎人中穴能让患者立刻直起腰来;手腕挫伤取阳溪穴配伍合谷穴,往往针入痛减,我见过最神奇的案例是个建筑工人从脚手架摔下来,当时整个后背动不了,老中医在他委中穴放了两滴血,拔罐十分钟就能慢慢坐起来了,当然这种操作必须由专业医师进行,自己在家千万不要模仿。
食疗调养也不能少,骨折初期要多吃含钙丰富的食物,像虾皮豆腐汤、猪骨海带汤都不错,到了恢复期,枸杞炖鸡汤既能补气血又有助于骨骼愈合,有个细节很多人不知道:受伤后前三天最好少吃发物,比如羊肉、海鲜这些,免得加重炎症反应,倒是适量喝点红糖姜枣茶,温经散寒还补血。
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,平时多做八段锦里的"五劳七伤往后瞧"这个动作,能有效锻炼颈肩腰背的肌肉群,跑步前充分热身,特别是冬天气温低的时候,肌肉僵硬最容易拉伤,家里常备些应急药品也很重要,像我现在就随身带着迷你刮痧板,遇到突发状况能及时疏通经络。
说了这么多方法,最关键的还是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,轻微的擦伤自己处理就行,要是出现关节畸形、剧烈疼痛或者持续肿胀的情况,一定要及时就医,中医的优势在于整体调理,通过望闻问切判断体质偏颇,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,下次再遇到外伤,不妨试试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,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