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人生活节奏快、压力大,头疼脑热、浑身不得劲的情况谁都遇到过,西医见效虽快,可不少人慢慢发现,有些毛病总是反复折腾;而中医讲究“治病求本”,从根源上调整身体的平衡,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认可,今天就跟大伙儿唠唠几种生活中特别常见的小毛病,看看老祖宗是怎么用中药、针灸、食疗这些法子帮咱们调理的。
反复纠缠的感冒——分清寒热是关键
说起最常见的病,非感冒莫属,有的人一着凉就打喷嚏流清鼻涕,怕冷得裹着被子还发抖;有的人却是喉咙肿痛、咳黄痰,身上滚烫像火炉,这在中医眼里完全是两码事!前者属于“风寒感冒”,就像冬天被冷风吹透了,毛孔都缩起来,体内的阳气也被憋住了,这时候喝碗热乎乎的姜糖水最合适,要是严重些,医生会开桂枝汤,里面有桂枝、白芍、生姜、大枣,既能散寒又能调和营卫,后者是“风热感冒”,好比夏天闷在桑拿房里,热气出不去,表现为发热重、嗓子疼,银翘散就是经典方,金银花、连翘清热解毒,薄荷疏散风热,喝下去整个人都清爽不少,还有一种人特别惨,明明没受凉也没上火,却长期鼻塞流涕,这可能是“气虚感冒”,玉屏风散里的黄芪、防风、白术能补肺气、固表止汗,增强体质后感冒次数明显减少。
记得去年邻居张大爷,每到换季就犯感冒,输液打针当时管用,过两天又复发,后来找了个老中医,说是他平时爱喝冰啤酒伤了脾胃阳气,导致卫外功能弱,开了副加减玉屏风散,配合艾灸足三里,坚持了一个月,整个秋冬都没再感冒,这说明中医治病不是单纯压制症状,而是找到体质偏颇的根源。
让人崩溃的失眠——五脏调和才能安眠
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的滋味,经历过的人都懂,有人觉得是神经衰弱,吃安眠药又怕依赖,其实中医对失眠的研究可深了去了,中医认为“心主神明”,但肝郁化火、痰热扰心、心脾两虚、阴虚火旺都能让人睡不好。
上班族小李最近项目赶工期,连续熬夜后出现入睡困难,躺在床上脑子像放电影,还伴有口苦胁胀,这是典型的“肝郁化火”型失眠,龙胆泻肝汤加减很对症,柴胡疏肝理气,栀子清肝火,茯苓宁心安神,退休教师王阿姨则是另一种情况,整天没精神,面色萎黄,稍微动一动就心慌出汗,晚上睡眠浅梦多,这是“心脾两虚”,归脾汤是首选,党参、黄芪补气,当归、龙眼肉养血,酸枣仁、远志安神,吃了半个月睡眠质量显著提升,还有更年期的女性常出现的“阴虚火旺”型失眠,表现为五心烦热、盗汗,黄连阿胶汤滋阴降火效果不错。
除了吃药,睡前泡脚加按揉涌泉穴也是好办法,我有个朋友坚持每晚用艾叶煮水泡脚20分钟,配合按摩脚底的失眠反射区,原本靠褪黑素才能睡着的她,现在基本能自然入睡了,中医调理失眠的核心在于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,而不是强行镇静。
折磨人的慢性胃炎——三分治七分养
现代人饮食不规律,冷热酸甜乱吃,得胃病的人越来越多,西医做胃镜能看到糜烂、溃疡,但很多人吃完抑酸药还是反复发作,中医把胃炎分成好几个类型:吃饭后胃胀明显的多是“脾胃虚弱”,香砂六君子汤健脾益气;空腹时胃痛、吃点东西缓解的可能是“胃阴不足”,益胃汤滋养胃阴;如果经常反酸烧心,伴有舌苔黄腻,那就是“湿热中阻”,左金丸加味清热化湿。
同事老陈就是个例子,应酬多喝酒抽烟,落下了老胃病,每次发作就吃奥美拉唑,停药就复发,后来改看中医,大夫说他属于“肝胃不和”,给他开了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,叮嘱他戒酒少辣,每天早晨喝小米山药粥,半年下来,不仅胃痛很少犯了,连带着脾气也没以前急躁了,这说明情绪对胃的影响很大,中医治疗会兼顾疏肝理气。
日常养护方面,推荐大家试试八珍糕(山药、莲子、芡实等磨粉蒸制),温和养胃,胃以通为补”,饭后半小时顺时针摩腹,促进消化很重要。
女性的烦恼——月经不调的个性化调理
很多女性朋友都有这样的困扰:月经要么提前十多天,要么推迟半个月,量多时头晕乏力,量少又担心早衰,中医调经从来不是一个方子走天下,青春期少女初潮不久,肾气未充,可能出现周期紊乱,这时以补肾为主,可用归肾丸;育龄期女性工作压力大导致的月经后期,多伴胸胁胀痛,逍遥散疏肝健脾;产后失血过多的月经量少色淡,属于气血两虚,圣愈汤补气养血;围绝经期出现的烘热汗出、心烦易怒,则是肝肾阴虚,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。
表妹小琳备战考研期间突然停经三个月,去医院检查激素正常,吃黄体酮来了下次又不来,中医诊断她是备考焦虑导致的“气滞血瘀”,开了桃红四物汤加香附、郁金,同时让她每天练习八段锦放松心情,两个疗程后月经恢复正常,复习效率也提高了,可见情志因素在妇科疾病中的重要性。
中医的智慧在于整体观
从上面几个例子能看出,中医看病从来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,它把人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,同样的感冒,不同体质的人治疗方案完全不同;同样的失眠,背后可能有肝火、心脾、阴虚等多种原因,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思路,正是中医历经千年依然有效的原因,遇到急重症还是要第一时间看西医,但对于慢性病和亚健康状态,中医的整体调理优势非常明显,建议大家平时多关注自己的身体信号,找正规的中医师辨证施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