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刷手机时总能看到些让人哭笑不得的画面——有人举着喇叭喊“中药有毒”,有人把古籍方剂截图配文“古人愚昧”,甚至还有自诩“科普达人”拿着化学成分分析报告痛斥某味药材含重金属,每次看到这种热闹非凡的“反中医大戏”,我都忍不住想问:这到底是第几次上演这样的闹剧了?咱们今天就掰扯掰扯这事儿。
先说个真实案例,去年冬天邻居张大爷感冒咳嗽,去医院开了西药输液三天没见好,转投社区中医馆抓了三副汤药,喝完当天就退烧了,结果他儿子在家族群里转发篇文章,说什么“中药止咳靠麻痹神经”,硬逼着老人停掉剩下的药,您瞧,这种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?从十几年前某作家炮轰中医是“伪科学”,到后来某些媒体炒作马兜铃酸致癌事件,再到如今短视频平台上层出不穷的“打假视频”,反对中医药的声音就像打地鼠游戏,冒出来就被拍回去,可过阵子又换个花样钻出来。
第一次大规模争议发生在本世纪初,当时互联网刚兴起,个别学者发表文章全盘否定阴阳五行理论,把脉诊说成“玄学”,针灸贬为“安慰剂效应”,那时候信息传播速度慢,很多老百姓还分不清什么是学术讨论什么是恶意抹黑,记得我父亲住院时同病房的老伯,本来吃着降压药控制得很好,看了相关文章非要改吃进口西药,结果血压波动差点出危险,这次风波让不少人对中医产生误解,但也催生了第一批系统整理古籍、用现代科研手段验证经方有效性的研究团队。
第二次高潮出现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时期,有些不良商家往保健品里违规添加西药成分,却被扣到整个中药行业头上,就像有人往牛奶里掺三聚氰胺,总不能因此否定畜牧业吧?那段时间街头巷尾都在传“吃中药伤肝肾”,搞得很多慢性病患者不敢继续调理,其实稍微懂行的人都知道,正规中医师开方讲究君臣佐使,该用附子的绝不会超量,该配甘草解毒的必然到位,倒是那些打着“祖传秘方”旗号卖假药的骗子,才是真正害群之马。
第三次冲击波来自社交媒体时代,短视频平台上五分钟能造个爆款神话,也能毁掉百年口碑,有个百万粉丝博主做过期实验,把存放十年的陈皮泡水检测出黄曲霉素,却故意不提正常储存条件下根本不会产生毒素,还有个健身教练宣称“所有补气药都会升高血压”,全然不顾黄芪白术在临床用于调节血压的经典案例,这些断章取义的内容经过算法推荐,往往比严谨的科普文章传播快十倍百倍。
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要问:难道中医药就完美无缺吗?当然不是!就像西医也有抗生素滥用、过度医疗的问题,任何医学体系都需要与时俱进,现在的三甲医院哪个不是中西医结合诊疗?癌症放化疗期间用中药减轻副作用,术后康复用膏方调理体质,这些都是经过大量临床验证的有效方案,国家药监局每年审批的新药里,既有化药生物药,也有中药创新药,审评标准越来越严格。
再看看国际上的情况,青蒿素拯救了全球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,屠呦呦院士因此获得诺贝尔奖;针灸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在美国、德国等发达国家被纳入医保体系;连严苛的欧盟都批准了好几个中药品种上市,如果真像某些人说的“中医全是糟粕”,这些成就又该怎么解释?
回到最初的问题:反对中医药的闹剧到底演过多少次?恐怕谁也数不清,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,每次喧嚣过后,中医依然在基层诊所里救死扶伤,在实验室里探索新知,在百姓厨房里熬煮着四季养生汤,那些喊着要取消中医的人,有几个真正了解过《伤寒论》里的辨证施治?有几个体验过艾灸治疗老寒腿的神奇效果?又有几个知道我国已建立覆盖全部中药材的DNA条形码鉴定系统?
说到底,对待传统文化特别是关乎生命健康的医学遗产,我们需要的不是非此即彼的站队,而是理性客观的认知,就像吃饭要用筷子也要用勺子,治病该用西药时绝不耽误,适合中医调理的时候也别拒绝,下次再看到那些耸人听闻的标题党文章,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:数据来源可靠吗?样本量够不够大?有没有对照组实验?毕竟,健康的事容不得半点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