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听老中医念叨"金竹入药赛人参",我这南方姑娘却对这名字有点陌生,直到跟着采药人钻进浙西云雾山,才惊觉这片青翠竹林里竟藏着个中药界的"扫地僧"。
清晨五点的山涧还蒙着露水,王师傅的柴刀已经劈开挡路的灌木。"金竹不是咱们常见的毛竹,得找这种杆子带金纹的",他指着几株泛着淡金色纹路的竹子,刀锋斜削下三寸竹片,阳光穿过竹叶斑驳落在他布满老茧的手上,那些金线在晨光里竟像流动的琥珀。
据县志记载,这种金竹只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向阳坡生长,清明前后十天是采收的黄金期,药农们踩着露水进山,要在竹汁凝固前完成切片晾晒,我凑近闻刚剖开的断面,清冽的草木香混着丝丝甜意,倒让人想起小时候喝过的竹筒饭。
在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里,金竹被归为"隰草类",主治热病烦渴、小儿惊悸,村里九十岁的刘阿婆说,她当年坐月子高烧不退,就是喝了金竹芯煮的水才缓过来,现在中医院开的安神茶包里,总能看到蜷缩成米粒状的金竹茹,配上酸枣仁、莲子心,说是能解现代人熬夜伤阴的症候。
最神奇的是去年疫情时,省中医院的专家带着检测仪进山,对着不同年份的金竹样本,仪器显示五年陈的竹片黄酮含量最高,而这恰好对应着古法"存三去七"的收藏讲究——采收后要去掉七成水分,留存三成精华,现在药房里论克卖的金竹精片,都是经过九蒸九晒的古法炮制。
不过可别以为这是个新发现的"宝藏",在宋代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里就有金竹配伍的记载,本地老药师教我辨认:真正的药用金竹节间不过尺,竹壁薄如蝉翼却韧得像绷紧的绢,折断时能看见细密的金色纤维网,市面上那些粗大的观赏竹,不过是徒有其表的"冒牌货"。
现在年轻人流行拿金竹片泡养生茶,其实按古法要剪成米粒大小的丁,文火炒到微黄再炖汤,上周试了道金竹银耳羹,清甜里带着若有若无的草木香,喝完半夜再也不会被空调房的燥热弄醒,倒是要注意体质虚寒的人不宜多食,就像人参虽好也不能天天当萝卜啃。
山里的老药农说,他们祖辈传下的规矩是"见芽不采,雨天不割",每次进山只取当年所需,留下的竹根会细心覆上腐叶,或许正是这份敬畏,让金竹的药效穿越千年,依然能在现代化学药品林立的时代,守着它独特的疗愈力量,下次要是在中药店看见金黄色的竹片,可别只当它是普通的装饰药材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