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些天去山里挖春笋,老中医邻居王叔看见我满筐的嫩笋,突然来了句:"年轻人只知食笋鲜,却不知这竹林里藏着座活脱脱的中药宝库啊!"他随手掰断一根竹子,指着不同部位如数家珍,倒让我开了眼界,今天咱们就聊聊那些藏在竹筒骨子里的中药奥秘,保准让你下次见着竹子时刮目相看。
【竹叶不是普通叶子】 很多人不知道,看似普通的竹叶在中医眼里可是"清热生津"的高手,去年三伏天我总感觉心烦口渴,王叔给我支招:抓把淡竹叶煮水,加点冰糖,试了三天,果然像喝了晨露似的清爽,后来查资料才晓得,这不起眼的竹叶含有特殊的竹酮成分,既能清心火又能利小便,就像给身体装了台天然空调。
现在市面上常见的淡竹叶、苦竹叶都是药膳常客,广东人煲冬瓜荷叶汤时加一把竹叶,既能消暑又不伤脾胃;北方人拿它配金银花泡茶,专治风热感冒初期的嗓子疼,不过要记住,竹叶性寒,体虚胃寒的朋友可别长期当茶饮。
【被忽略的宝藏——竹茹】 如果说竹叶是常见演员,那竹茹绝对是实力派配角,这层附着在竹子内壁的白色薄膜,可是治疗孕吐的古法秘方,我表姐怀孕时吐得昏天黑地,老中医开的方子里就有竹茹,原来这玩意儿能像海绵吸水般吸附胃气上逆,搭配陈皮砂仁,效果比西药维生素B6还温和。
更绝的是竹茹治小儿惊风,老家有个退烧偏方:冬至后的淡竹茹晒干研末,遇到孩子高烧抽搐,冲点温水喂下,据说能平息肝风,当然这种应急方法还得听医生指导,可千万别自行乱用。
【竹沥:呼吸道的清道夫】 要说最神奇的还得数竹沥,去年流感季,我爸咳得整宿睡不着,喉咙里像糊了层浆糊,王叔直接砍了根金竹,架在炭火上烤,竹管滴下的汁液就是竹沥,掺着蜂蜜喝了三天,那口浓痰真就化开了,现代研究说竹沥含氨基酸和愈创木酚,确实有稀释痰液的作用。
不过获取竹沥讲究颇多:要选生长三年以上的老竹,烤制时火候不能过猛,收集的汁液还要滤过三次,现在药店卖的多是加工品,要是能搞到新鲜现制的,效果翻倍,但切记竹沥性寒,风寒咳嗽者千万别碰,否则雪上加霜。
【竹荪:餐桌上的灵丹】 说到吃,不得不提"菌中皇后"竹荪,这白花花的网状菌托可不只是好看,《本草纲目》记载它能"益气补虚",我奶奶化疗那会儿,中医开的饮食方里就有竹荪鸡汤,这菌子富含多种氨基酸,特别是谷氨酸含量比香菇还高,熬出的汤鲜得直冲头顶。
最近研究发现竹荪多糖有调节免疫的奇效,做法也简单:土鸡焯水后加姜片慢炖两小时,临出锅前半小时放入泡发的竹荪,撒点枸杞,连术后病人都能吃得温补不燥,不过野生竹荪有毒品种多,千万别自己采,老老实实买种植的吧。
【竹黄:藏在虫蛀里的精华】 最有趣的当属竹黄,这其实是竹子被赤球菌寄生后形成的孢子粉,看起来像抹在竹节上的蛋黄,前几年我莫名关节痛,老药师给了个偏方:取竹黄50克,浸在500ml白酒里密封半月,每天晃一晃,一个月后饮用,居然真把风湿痹痛给缓解了。
现代分析显示竹黄含竹红菌甲素,确有抗炎镇痛作用,不过采集要注意,必须是自然感染的竹黄才有药效,人工培养的效果打折扣,而且这玩意活血力强,孕妇和出血性疾病患者绝对禁忌。
【竹衣:伤口愈合加速器】 最后说个冷门的——竹衣,这不是衣服,而是新竹剥落后最内层的滑腻青衣,以前村里小孩磕破膝盖,老人就会撕块新鲜竹衣敷上,止血消炎特别快,科学解释是竹衣含天然植物胶质,能形成保护膜,加上黄酮类物质抗菌,双管齐下促进愈合。
现在有些高端创伤贴就添加了竹衣提取物,不过新鲜竹衣保存不易,得阴干后研末密封,使用时调成糊状涂抹,但要注意,深伤口还是得去医院处理,这只能应付轻微擦伤。
写完这些才发现,老祖宗早就把竹子研究透了,从叶子到根茎,从菌菇到寄生虫,甚至连脱落的外衣都不浪费,不过要提醒各位,中药讲究辨证施治,这些竹药虽好,也得对症使用,下次进山看到竹子,可别再当它是普通草木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