濮阳中药稞粒,藏在药香里的千年养生智慧

一归堂 2025-04-26 科普健康 1605 0
A⁺AA⁻

在河南濮阳老城的青石板巷子里,有家挂着褪色木匾的中药铺子,每天清晨,王记药铺的第三代传人王秉忠都会在后院晾晒中药材,竹匾里铺开的决明子、茯苓、枸杞透着质朴的药香,这些看似普通的药材,经过九蒸九晒、三炒三焙的传统工艺,最终会变成濮阳人餐桌上离不开的养生秘宝——中药稞粒。

从药匣到碗橱的百年变迁

濮阳中药稞粒的渊源要追溯到北宋年间,据《濮阳县志》记载,当地药商将配制好的草药研磨成细粉,掺入黍米制成药糕,专供漕运船工祛湿强身,这种"药食同源"的智慧在黄河边延续至今,只是制作工艺愈发讲究。

如今走进王记后厨,还能看见直径一米多的桑木蒸笼。"这是祖辈留下的老物件,蒸汽均匀不伤药性。"王秉忠边说边演示,只见他先将黄芪、芡实等药材按古方配比分层铺入笼屉,再用荷叶封顶,"头蒸要见云烟起,二蒸需闻药香溢,九蒸之后药材才能褪去燥性"。

指尖上的非遗工艺

真正让中药稞粒脱颖而出的,是繁复的手工工序,76岁的陈凤山老人仍坚持用竹筛手工筛粉,"机器破壁会损伤药材纤维,老法子筛出的粉才够细腻",他布满老茧的双手在黄铜药臼上有节奏地起落,将当归、阿胶等原料捶打成绒,动作行云流水如同太极。

最考验功力的是炒制环节,王记药铺的炒药师傅要练就"火眼金睛",铁锅里的砂砾温度全凭经验掌控,当山楂片在滚烫砂砾间跳跃时,必须精准把握出锅时机——早半分钟酸涩未消,晚半分钟药效尽失,这种代代口传心授的绝活,让每批稞粒都带着匠人的温度。

药食同源的养生哲学

在濮阳油坊街的早市上,中药稞粒摊位总围满晨练归来的老人,他们熟稔地报出"三高配方""安神组合",就像点菜般自然。"早上冲杯八珍稞粒,比喝奶茶踏实。"退休教师李阿姨展示着她的保温杯,里面泡着红枣枸杞稞粒,琥珀色的茶汤泛着油润的光泽。

年轻人则开发出新吃法:把健脾稞粒碾碎掺进酸奶,用葛根稞粒替代咖啡伴侣,9后白领小张分享着自己的养生日常:"加班时含颗西洋参稞粒,提神又不会心慌,比功能饮料强多了。"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,让中药稞粒焕发新生机。

守艺人的坚守与创新

面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,濮阳中药稞粒匠人们也在摸索变革,王秉忠最近注册了"濮药"商标,设计团队把药方说明改成国潮插画。"既要守住古法,也要让年轻人看得懂。"他在保留手工制作的同时,引入二维码溯源系统,扫码就能看到药材产地和检测报告。

更让人惊喜的是与高校的合作,河南中医药大学的研发团队运用薄层色谱技术,科学验证了传统配伍的合理性。"原来老祖宗的配方这么精准!"项目负责人指着检测数据感叹,这种古今对话不仅提升了产品可信度,更让传统技艺有了科研支撑。

夕阳西下时,王记药铺的木质柜台被染成暖金色,新出锅的稞粒在竹簸箕里冒着热气,混合着蜂蜜的甜香飘向街巷,有位妈妈正给孩子讲解橱窗里的药材标本,稚嫩的童声问着"为什么甘草是甜的",而老人们就着大碗茶,津津有味地谈论着各家稞粒的风味差异,这大概就是中药稞粒最动人的模样——既是治病养生的良方,更是浸润日常生活的文化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