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天还没到,有些人的手心就已经像刚洗过手没擦干,键盘敲着敲着能印出水渍;明明坐着不动,后背却总是洇湿一片衬衫,这种让人尴尬的多汗问题,其实老祖宗早就在《黄帝内经》里写过:"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",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藏在药房角落里的止汗宝贝,都是实打实能让身体学会"节水"的好方子。
先搞懂你为啥总出汗 中医看多汗不像西医只管堵汗腺,而是要分清楚这汗水到底是哪来的"洪涝灾害",如果是白天动不动满头汗,多半是气虚不摄汗,就像水龙头拧不紧;要是晚上睡着盗汗,可能是阴虚火旺烤出来的汗;还有种紧张就冒汗的情况,属于心神不安搅动了汗液,搞清楚源头才能对症下药,这可比乱喷止汗剂管用多了。
五味中药专治各种"漏汗"
-
浮小麦——虚汗克星 别小看这晒干的麦子,它可是专治气虚自汗的高手,记得邻居王婶更年期总冒虚汗,老中医就让她用浮小麦煮水当茶喝,具体怎么做呢?抓一把浮小麦(大概30克)加水煮沸,闷10分钟当水喝,连喝三天就能感觉变化,这麦子轻飘飘能敛住外散的卫气,就像给身体装了个隐形闸门。
-
麻黄根——应急止汗王 遇上重要场合需要速效止汗怎么办?试试麻黄根磨粉,我同事相亲前紧张得手狂冒汗,紧急把麻黄根粉抹在掌心,居然真的能压住汗珠,不过这招更适合救急,要根治还得搭配其他药材,注意孕妇不能用,这药材收敛性太强。
-
煅牡蛎——夜间盗汗终结者 夜里睡觉出汗醒后即止的朋友,多半阴虚火旺,药店三块钱就能买一大包的煅牡蛎粉,早晚用小米粥送服9克,比吃六味地黄丸还管用,这贝壳类药材入肝肾,专门对付虚火蒸腾出的汗液,坚持吃半个月,床单终于不用每天换洗了。
-
糯稻根须——小儿多汗妙药 家里有娃的特别注意,小孩活泼好动爱出汗很正常,但要是安静时也大汗淋漓,可能就是脾虚,去菜市场买糯米时别忘了跟摊主讨点糯稻根须,晒干后煮水加红糖,味道甜甜的孩子不抗拒,这个偏方在南方民间用了上百年,既能补脾胃又能固表止汗。
-
五倍子——顽固性多汗杀手锏 要说最猛的止汗药,当属五倍子,以前在中医院实习时,见过师傅用五倍子研末调醋敷肚脐,治疗多年手足多汗,不过这药材收敛力过强,现在更多用来做泡脚粉,每晚抓一把煮水泡脚,连续一周,脚底就像装了吸汗棉,再也不怕脱鞋尴尬。
厨房里的止汗秘方 光吃药还不够,内行人都懂"药食同源"的道理,给你两个特有效的食疗方: ① 银耳红枣羹:银耳泡发后加红枣枸杞炖烂,出锅前撒把浮小麦,这个甜品特别适合气阴两虚的出汗体质,我连着吃两周,终于不用再备着两块抹布擦椅子了。 ② 黄芪炖鸡:三黄鸡切块焯水,加黄芪15克、炒白术10克焖煮,这道药膳适合产后虚汗多的女性,既能补气固表又不上火,记得撇掉油花,喝汤吃肉效果最好。
止汗不忘这三件事
- 穿透气面料:纯棉衣服虽然吸汗,但湿了贴在身上更难干,现在有种速干面料的运动服,出汗后反而凉快得多
- 午时泡脚:每天中午11点到1点(心经当令时)用艾叶水泡15分钟,引火归元,对手脚心热导致的出汗特别管用
- 按揉止汗穴:手掌心的劳宫穴,脚底的涌泉穴,每天各揉3分钟,这两个穴位是身体自带的止汗开关,坐车地铁时悄悄按,别人还以为你在转健身球
最后提醒一句:中药调理讲究循序渐进,别指望喝两天药汗就全停,一般坚持调理28天,身体才会真正记住"节水模式",要是吃完某个方子出现便秘、口干,赶紧停用找大夫调方子,毕竟每个人的体质就像不同的锁,得慢慢试钥匙才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