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朋友圈都在传"中药奶茶""草本饮料",搞得我这种常年保温杯泡枸杞的中年大叔都有点心慌,前阵子去超市买凉茶,货架上五花八门的包装看得人直犯嘀咕——有写着"百年古方"的,有标榜"纯天然"的,还有直接把人参枸杞印在瓶子上的,正当我拿着两瓶价格差三倍的同类产品反复比对时,突然想起去年刷屏的那条新闻:某网红中药饮料被查出添加西药成分。
这事说来话长,早些年中药饮品市场就像野马脱缰,谁都能在饮料里扔几味药材就敢自称"养生",记得小区门口那家奶茶店,前几年搞出个"十全大补奶茶",当归黄芪配珍珠,喝得隔壁王大妈天天跑厕所,最离谱的是某电商平台卖的"减肥神茶",喝得小姑娘们脸色蜡黄住院,一检测里面掺了违禁药。
不过最近情况终于要变天了,上个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正式颁布《中药饮品生产质量规范》,这文件可算是给行业套上了紧箍咒,我特意找业内人士要了份解读材料,发现这次动真格的了——从药材来源到添加剂种类,从生产工艺到功效标注,连最小包装都要标清楚适用人群。
先说原料这块,以前那些打着"古法炮制"旗号的,很多都是从药材市场批发的边角料,新规要求必须标明具体产地,像金银花得写明是河南封丘还是山东平邑的,人参须注明是长白山五年参还是进口西洋参,更狠的是要求建立溯源系统,消费者扫二维码就能看到药材从种植到加工的全过程,我试了下某大牌的石斛饮,现在包装上果然多了产地GPS定位图。
生产工艺方面也卡严了,以前小作坊把中药提取物往饮料里一兑就完事,现在必须配备专业提取设备,特别是含动物药材的,比如龟甲胶、鹿茸血,必须要有单独生产线,我参观过朋友家的工厂,现在光灭菌环节就分三道程序,比医院手术室还讲究,有个细节挺有意思,新规甚至规定熬煮中药的水质,必须是纯净水,不能用自来水。
最让消费者受益的是功效标注规范,以前那些"包治百病"的宣传语总算要绝迹了,现在必须老老实实写"辅助降火""缓解疲劳",还得在不显眼处标注"不能替代药品",我昨天在药店看到新到的枇杷膏,包装上用小字写着"风寒咳嗽慎用",这要是放在以前,估计会被商家当成反面案例。
当然新规也给创新留了空间,允许使用新型萃取技术,比如超临界CO2提取,既能保留药效又能去除杂质,我朋友公司正在研发纳米级中药微囊技术,据说能让有效成分吸收率提高三倍,不过他们老板最近愁得头发掉了一大把,因为研发投入暴涨,成本压力山大。
这对我们普通消费者意味着什么?以后买中药饮品可不能光看包装漂亮,要学会看"蓝帽子"标识,认准药监局批准的保健食品批号,注意配料表里的药材含量,别被"复合配方"忽悠了,最重要的是认清自身体质,别见凉茶就喝,有人适合菊花薄荷,有人却该喝姜枣茶。
市场洗牌已经在进行中,听说某网红品牌因为配方不符合新规,正在紧急下架产品,而老字号反而迎来春天,雷允上的秋梨膏、潘高寿的蛇胆川贝,这些百年招牌终于能甩开山寨货好好发展,我在展会上还看到几款有意思的新品,比如针对电竞族的决明子护眼饮料,给夜班司机准备的西洋参提神饮,倒是让人眼前一亮。
说到底,行业标准不是用来卡死企业的,而是给踏实做事的人发通行证,就像我常去的那家中药咖啡馆,老板原来是中医院退休的老药师,新规实施后反而客人更多了,人家坚持用道地药材,现熬现卖,虽然价格高点,但喝着放心,看着柜台里陈列的各种药食同源食材,突然觉得老祖宗留下的智慧,终于要被认真对待了。
这波规范潮来得正是时候,前三十年野蛮生长,该到了精耕细作的时候,对我们消费者来说,以后喝中药饮料终于不用靠运气,而是能明明白白消费,最好的养生终究是规律作息加合理饮食,任何饮料都只是锦上添花,下次再看见"祖传秘方"之类的宣传,咱们可要多个心眼——真正的好东西,从来都经得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