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最近总感觉胃胀,是不是吃中药丸子吃的?"闺蜜小芳捧着肚子愁眉苦脸,这话让我想起上个月陪她去抓药时,老中医特意叮嘱"饭后服用"的场景,中药丸子到底会不会伤胃?这个问题可把当代养生青年们难住了。
咱们先得搞清楚啥是中药丸子,走在同仁堂、雷允上的药房里,那些黑亮亮的大蜜丸、褐色的小水丸,还有泛着油光的蜡丸,统称中药丸剂,从六味地黄丸到安宫牛黄丸,从乌鸡白凤丸到逍遥丸,这些传承百年的中成药,早就成了现代人调理身体的"家常便饭"。
要说伤胃这事,还真不能一刀切,就像四川人吃火锅要配香油碟,广东人喝凉茶要加蜂蜜,中药丸子怎么吃大有讲究,拿最常见的大蜜丸来说,蜂蜜和药材的比例能达到1:1,这种甜腻腻的丸子本身就有护胃作用,去年我咳嗽吃川贝枇杷膏时,医生就特别强调"含化比吞服更好",说是这样能慢慢滋润咽喉,不会刺激肠胃。
不过有些丸子确实比较"彪悍",像保和丸这类消食导滞的药物,含有山楂、神曲这些酸性成分,空腹吃确实容易反酸,邻居王叔就有过教训,他嫌药丸太大不好咽,直接嚼碎吞下去,结果胃酸泛滥折腾了半宿,现在他学聪明了,都是吃饭时用温水送服。
最让人头疼的是那些包衣丸,前阵子网上疯传某个祛湿丸伤胃,仔细看成分表才发现,外面那层肠溶膜是要在碱性环境才溶解的,有人图省事把药掰开吃,结果药物直接刺激胃黏膜,这不纯属自己找罪受嘛!
其实伤胃的锅不该全甩给中药,我采访过市中医院的消化科医生,他们说门诊里因为乱吃药导致胃病的,西药占七成,中药顶多三成,关键在服用方式:有人把治便秘的麻仁丸当零食吃,有人拿清热暗疮丸当饭吃,这跟拿着酒精当水喝有啥区别?
真正要注意的是特殊人群,像我奶奶这种脾胃虚寒的,吃含有大黄、黄连的丸子就得格外小心,去年她吃某品牌清火栀麦片,没按说明书剂量来,结果天天拉肚子,后来改成饭后服用,搭配山药粥,这才安稳度过上火期。
说到护胃秘诀,我倒有几个土法子,吃阿胶糕前先舔层花生酱防粘,没想到意外发现能隔离药味;实在咽不下大药丸,就含块话梅刺激唾液分泌;遇到苦兮兮的中药丸,干脆用枸杞菊花茶送服,这些小窍门可比干啃药片舒服多了。
现在药店都在推"科学用药指导",其实咱们自己更要长心眼,上周帮同事代煎药,发现她把滋阴的六味地黄丸和补气的人参归脾丸混着吃,这不就是给肠胃加双倍负担吗?赶紧让她分开时段服用,果然再没喊胃疼。
说到底,中药丸子伤不伤胃,关键看你怎么相处,就像对待辣椒一样,四川人拿来当调料,北方人吃点就冒汗,记住老祖宗的话"是药三分毒",但也别被"伤胃"二字吓住,只要顺着四时节气,辨明体质虚实,该嚼蜡壳的嚼蜡壳,该含化的含化,咱们的肠胃自会给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