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天气忽冷忽热,身边不少朋友都在抱怨皮肤发痒、关节酸痛,翻遍家庭药箱才发现,那些瓶瓶罐罐的西药药膏总让人心里打鼓——含激素的不敢常用,不含激素的又见效慢,其实老祖宗留下的中药药膏才是宝藏,今天就带大家盘点那些藏在药店角落、却能解决大问题的实用药膏。
止痒消炎类:对付蚊虫叮咬和皮肤瘙痒
说起止痒,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无极膏,但真正懂行的都知道,薄荷脑+樟脑组合的"双宝膏"才是止痒王者,去年去山里采风被不知名小虫咬了满腿包,导游掏出个铁盒装的"清凉油膏",黄豆大小的量涂在红肿处,凉意瞬间压住痒意,这种含天然薄荷醇的药膏,比含苯海拉明的西药膏更适合孕妇和小孩用。
要是碰上湿疹反复发作,就得请出"紫草膏"这位救星,记得小时候长痱子,奶奶总会挖一勺紫红色膏体,凉凉的像给皮肤敷了层蚕丝被,现在药店改良版的紫草膏加了黄柏、当归,对奶癣、尿布疹都有奇效,不过要注意,纯植物油熬制的膏体夏天容易化开,得放冰箱保存。
跌打损伤类:运动爱好者的随身医生
爱穿高跟鞋的姑娘都知道,脚后跟磨破皮时涂什么都好痛,这时候就需要"红花油膏"出场,它不像液体版那样刺激伤口,膏状质地既能隔绝细菌又促进愈合,前年崴脚时中医开的"三七跌打膏"更让我惊艳,黑褐色的膏体带着淡淡酒香,连涂三天淤青就淡了,比贴膏药方便太多。
家里常备的"万应止痛膏"其实是全能选手,羽毛球扭伤手腕、搬重物闪了腰,只要皮肤没破损,厚厚敷一层再用纱布固定,中药透骨消的威力比某些进口喷雾强多了,不过这类药膏多含川乌、草乌,千万不敢内服。
祛湿排毒类:南方回南天的救星
广东朋友应该都懂"湿毒"的痛苦,皮肤莫名长红疹、关节像灌了铅,这时候就要祭出"除湿止痒膏",主要成分是蛇床子、苦参,闻着有点中药苦味,但对付湿热引起的荨麻疹特别管用,去年梅雨季救了我老妈的"足癣净膏"也属此类,含土槿皮和水杨酸,泡脚后捈在脚趾缝,两周搞定多年脚气。
北方朋友别急着划走,空调房待久了肩颈僵硬,试试"风湿骨痛膏",这可不是老年人专利,我同事天天加班落枕,涂了这个含羌活、独活成分的药膏,第二天就能转头了,注意这类药膏多含辣椒碱,敏感肌要稀释使用。
养颜修复类:比护肤品更实在的美容秘方
痘痘肌的痛谁懂?医院自制的"痤疮平膏"简直是救命稻草,主要成分是金银花提取物,点涂在刚冒头的红痘上,第二天就瘪下去,比某大牌茶树精油便宜十倍,效果却肉眼可见,去年晒伤脱皮时,药店阿姨推荐的"芦荟珍珠膏"更是惊喜,晚上厚敷一层,第二天死皮自动脱落,皮肤像剥了壳的鸡蛋。
最绝的是"生肌玉红膏",听名字就很有年代感,上个月切菜划伤手指,涂了这个含当归、血竭的深褐色药膏,三天结痂七天掉疤,连疤痕都没留,不过这味药膏颜色吓人,白天出门得慎用。
使用中药药膏的三大秘诀
- 先小范围试敏:即使是天然成分,也可能对个别体质产生反应,首次使用先在耳后涂硬币大小,观察24小时
- 掌握涂抹时机:跌打损伤类要在24小时内冷敷阶段使用,风湿类需配合热敷效果更佳
- 注意保质期:不含防腐剂的中药药膏开封后最好三个月内用完,发现变色或有油哈味立即停用
这些藏在药房角落的"小宝贝",包装可能土得掉渣,但效果都是经过千百年验证的,下次买药别只盯着网红产品,问问老药师那些铁皮盒装的传统药膏,说不定几块钱就能解决大问题,如果用了三天没好转,还是要及时看医生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