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些天回老家探亲,隔壁陈婶塞给我一包晒干的小花,神秘兮兮地说:"这可是咱们山里才有的宝贝,泡茶喝能赶走一身湿气!"我捏着这几朵皱巴巴的淡紫色小花,看着倒是眼熟,可这名字"施交花"怎么从没听说过?
后来跟老中医邻居聊天才闹明白,原来这"施交花"是本地土话叫法,学名叫"密蒙花",有些地方也叫"小锦花",这名字听着像武侠小说里的暗器,实则是味正经中药材。《本草纲目》里就有记载,说它能"祛风清热,明目退翳",看来老祖宗早就摸透了它的脾气。
要说这花的模样,倒真算得上山野里的颜值担当,每年清明前后,房前屋后的灌木丛里,一簇簇紫白相间的小喇叭花挤挤挨挨,花瓣薄得像宣纸,迎着太阳能透出经络,凑近闻有股淡淡的薄荷香,小时候总爱摘来当零食,嚼着甜丝丝的,现在想想倒是天然润喉糖。
前年带老爸爬山扭了腰,老中医给开了个熏蒸方子,里头就有施交花,抓药时我特意多问了两句,原来这花性子温和,既能驱风湿又不伤正气,熏蒸时热气裹着花香往骨子里钻,连着蒸了半个月,老寒腿居然跟着见好,这才恍然大悟,为啥山里老人总说"腿疼就找坡上的紫花儿"。
现在的养生达人可算漏了这宝,我试过把干花泡水,刚冲进去时水面浮着细密的小油珠,喝着微苦回甘,像是把整个春天的山野气息都装进了杯子里,有次直播泡茶,弹幕全在问"这是什么神仙花",可见现代人对天然养生有多渴望。
不过要提醒各位,野生施交花虽然遍地都是,但采摘可得讲究时候,花苞未开时药效最足,开花后有效成分就跟着香气散了,我们这儿有经验的阿姨都是凌晨上山,头灯照着专挑含苞的采,去年有个城里来的游客乱采,把半熟的花朵都摘了,结果回家泡出来的水跟白开水似的。
最近发现个新用法——做香囊,把晒干的花碎装进布袋,随身带着竟有安神效果,上回开会坐立不安,偷偷捏了两下,那股子清香顺着鼻腔直冲天灵盖,莫名就心平气和了,这可比某宝买的化学香包强百倍,关键还免费!
当然也不是人人适合,体虚怕冷的朋友要少吃,毕竟它性凉,有次闺蜜生理期硬要试喝,结果肚子疼得直打滚,后来改成煮粥时放三朵,借着米粥的温热中和寒性,倒是吃出了新花样。
最绝的是隔壁王大爷的土方子:三伏天采鲜花瓣捣碎,兑着蜂蜜抹在晒伤处,去年我去海边忘防晒,胳膊红得像煮熟的虾,厚厚敷了两层,当天就不火辣辣地疼了,这招现在成了我家夏日必备,比什么芦荟胶都管用。
要说这山间野花能成网红,还得感谢短视频时代,上个月拍了条采花视频,指着露水打湿的花瓣讲解功效,没想到播放量破了百万,评论区全是求购买链接的,搞得我赶紧声明"这是野生保护植物,观赏即可别乱摘"。
其实细想也合理,现代人被化学制品包围久了,突然看见这种纯天然的养生妙物,就像沙漠里遇见绿洲,但越是这样越要谨慎,毕竟中药讲究辨证施治,可不是越多越好,就像陈婶说的:"山里的宝贝得像对待自家孩子,采多少补多少,明年还能接着享福。"
最近在研究怎么把这花做成文创产品,要是能开发出养生花茶包、香薰蜡烛这些周边,既传播了中医文化,又能带动山村经济,昨天跟扶贫办的小刘聊了这个点子,他眼睛都亮了,说要带专家来考察,说不定过两年,这山沟沟里的小花真能走出大山呢?
对了,如果你们家乡也有类似的野花,千万别急着拔掉!很多不起眼的植物都是老天爷赐的药箱,下次看见灌木丛里探头探脑的小花骨朵,不妨先查查资料,说不定你家门口就藏着下一个"施交花"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