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老张啊,你这手抖的毛病得赶紧治!"老中医李大夫捻着胡须,从药柜里取出个土黄色的小布包,"试试这个位蚕粉,早晚冲水喝,保管比你吃那些西药片管用。"
我盯着掌心这撮灰褐色的粉末,一股淡淡的草腥气直冲鼻尖,这就是传说中能治风湿骨痛的位蚕?看着包装袋上歪歪扭扭的毛笔字,突然想起小时候在中药铺玩耍,总看见老师傅从高高的木架上取下写着"位蚕"的陶罐,当时只当是普通药材,没想到今天自己倒用上了。
要说这味药的来历,还得从三十年前那个暴雨夜说起,那年我跟着师父上山采药,走到半山腰的岩缝旁,忽然看见成团的白色虫子扭动着往石缝里钻,师父用竹片轻轻一挑,几只寸把长的虫子就落在了苔藓上——通体雪白,环节分明,最奇怪的是每节都带着星星点点的金斑,活像串迷你珍珠。
"这是位蚕幼虫。"师父用油纸包起来,"它们专吃岩壁上的苔藓,吸收天地灵气,药效比寻常家蚕强十倍。"后来跟着师父炮制药材时才知道,刚捉回来的活虫要放在米醋里浸泡三个时辰,待金斑转成淡红色后,再用文火焙干碾碎,那股子酸香混着焦香的味道,至今想起来还直冲天灵盖。
去年邻居王婶风湿发作,膝盖肿得像个发面馒头,我照着古方给她配了位蚕药酒:五钱位蚕粉,配上一斤高粱酒,再丢进去几颗乌梅,才泡了七天,王婶就拄着拐杖上门了:"这药酒真神!喝了三天,夜里疼得睡不着的毛病就没了。"看着她现在能弯腰择菜的利索劲儿,谁还信她半个月前路都走不利索?
不过这味药虽好,用法却有讲究,上个月有个小伙子听说位蚕治痛风,直接抓了一把生嚼,结果满嘴起泡不说,半夜还跑到急诊室挂水,要我说啊,这药材就像脾气倔强的老头,得顺着性子来,最常见的还是炖汤,三克位蚕粉加上半只老母鸡,文火慢炖两个小时,汤头泛着琥珀色的光,喝下去从喉咙到胃都暖洋洋的。
现在年轻人流行拿位蚕做药膳,前天去菜市场,看见卖卤味的摊主挂着"秘制位蚕蛋"的招牌,剥开蛋壳,蛋白里嵌着细碎的金色斑点,咬一口还有淡淡的回甘,摊主神秘兮兮地说:"这都是用位蚕粉腌出来的,姑娘们买来当零嘴,说比吃保健品强多了。"
这些年研究中药的专家用仪器检测,发现位蚕含有一种特殊的活性酶,别看它晒干了不起眼,遇到胃酸就释放出这种物质,能直接作用于关节腔的炎症部位,难怪老辈人说这药"专找病灶钻",就像自带导航的微型医生。
不过再好的药也有忌讳,孕妇绝对不能碰,这道理就跟吃螃蟹不能喝柿子汤一样,前几年有个孕妇听信偏方,结果当天就见红送医院,还有阴虚火旺的人要慎用,有次给上火的小伙子开了位蚕膏,没两天嘴角就燎起了泡。
最近我发现个新趋势,不少化妆品厂开始打位蚕的主意,有款祛黄褐斑的面膜就加了位蚕提取物,据说能打通面部经络,虽然还没大规模推广,但看着说明书上"古法新制"四个字,倒觉得这传承千年的药材终于要焕发第二春了。
说到底,位蚕这味药就像武侠小说里的隐世高手,它不张扬,不喧哗,却在关键时刻总能救人于水火,下次再路过中药店,不妨问问柜台后的老先生,说不定又能听到些关于这"岩壁金珠"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