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医生,这方子里写的'荷钱'是啥?是不是就是荷叶啊?"上周邻居王阿姨拿着中药方来问我,这个问题还真把我问住了,作为研究中药材多年的老中医,我发现很多人对"荷钱"和"荷叶"的概念总是混淆不清,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,这两个看似相似的药材到底是不是同一种东西。
荷钱到底是个啥? 要说清这个问题,得先从荷花的生长说起,每年春夏之交,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时候,水面上会浮着些圆圆的小家伙,这就是荷钱的原型,这些像铜钱大小的迷你荷叶,其实是荷花刚发芽时的长出的第一片叶子,学名叫"荷钱",等到立夏前后,这些小叶子会逐渐长成我们熟悉的大荷叶。
荷叶与荷钱的"年龄差" 老药工常说:"三月采钱,五月收叶",这话道出了两者的关键区别——采收时间不同,荷钱要在清明前后采摘,这时候的嫩叶刚刚展开,直径不过两三厘米,晒干后蜷缩成纽扣状,而荷叶则是在盛夏时节采摘,叶片直径能达到50厘米以上,晒干后呈完整的圆形或盾状。
药效差别大有乾坤 别看都是荷叶,但入药讲究可大着呢!我翻出祖传的《本草拾遗》手抄本,上面清清楚楚写着:"荷钱性平,功专升发清阳;荷叶性凉,偏于清热解暑",荷钱更适合补气升阳,常用来治疗低血压、头晕乏力;而荷叶主攻清热利湿,是减肥降脂的常用药。
鉴别诀窍看这里
- 看外形:荷钱晒干后呈深褐色,表面有细密绒毛,边缘卷曲如波浪;荷叶则是浅绿色或黄绿色,叶脉清晰可见
- 试泡水:荷钱泡水后会慢慢舒展成完整小圆片;荷叶入水即沉,表面浮着细密小气泡
- 闻气味:荷钱带着淡淡的青草香,荷叶则有明显清凉感
厨房里的妙用 上个月我教社区阿姨们做养生茶,发现荷钱和荷叶用法完全不同,荷钱适合搭配黄芪、党参煮水,特别适合容易疲倦的上班族;荷叶则要和山楂、决明子搭档,煮出来的消暑茶既能解腻又能刮油,有位阿姨把荷钱当荷叶用了,结果天天喝得拉肚子,这就是典型的用错药材。
古籍里的记载 《证类本草》里明确区分:"嫩荷叶名荷钱,主益气;老荷叶主泻热",李时珍在《纲目》中也特别注明:"采荷钱须在月晦前,取其升发之气",这些古法智慧告诉我们,中药讲究的是"天人相应",什么时候采、怎么用都有门道。
现代研究新发现 去年中科院的研究报告显示,荷钱含有特殊的生物碱成分,能促进肾上腺素分泌,这正是它提升阳气的科学依据,而荷叶中的荷叶碱确实具有分解脂肪的作用,但需要配合运动才能见效,所以说老祖宗的经验不是瞎编的,背后都有科学道理。
使用注意事项
- 荷钱适合晨起空腹嚼服,每天不超过5克
- 荷叶必须饭后饮用,脾胃虚寒者要慎用
- 两者都不宜长期单独服用,最好配伍其他药材
- 鲜品使用时要焯水去除鞣质
前两天门诊来了位年轻姑娘,拿着网红减肥方来问,她把荷钱和荷叶混着喝,结果整天心慌头晕,我仔细看了方子,问题就出在搞混了这两种药材,其实只要记住:补气用钱,清热用叶,就能避免很多麻烦。
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了吧?荷钱和荷叶虽然都来自荷花,但就像少年和壮年的区别,功效和用法完全不同,下次抓药时千万别再把它们当成一回事了,这可是关乎疗效的大问题,要是实在分不清,记住口诀:"小钱补气往上走,大叶清热往下降",保准不会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