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风一吹,大地就像被施了魔法,那些藏在田埂边、山坡上的野草野花,摇身一变成了老祖宗留下的"天然药箱",前几天陪老妈去郊外挖野菜,她蹲在路边揪蒲公英的样子,活脱脱像个寻宝猎人。"这可不单是野菜啊",老妈捏着沾满泥土的蒲公英,"你爷爷当年闹嗓子,都是拿它煮水喝"。
要说春天最接地气的中药,蒲公英绝对排前三名,这种顶着绒球的野草,在中医眼里可是浑身是宝,挖蒲公英得赶早,清明前后最嫩的时候,连根带叶挖回家,清水洗净焯一遍,拌点香油蒜泥,就是一道清热去火的凉菜,要是碰上喉咙肿痛,抓一把晒干的蒲公英煮水,咕嘟咕嘟喝上两天,比含片还管用,不过可得盯紧点,等它开出黄花就老了,药效跟着打折扣。
田间地头最常见的要数荠菜,这种叶子带锯齿的小家伙,既能包饺子又能入药,去年邻居王婶教我认荠菜时说:"整片叶子摊在地上的是它,站起来直愣愣的多半是杂草",清明前的荠菜最鲜嫩,焯水切碎拌香干,清香得很,不过它真正的本事是止血利尿,旧时走船的人家常备荠菜干,遇上磕碰出血,捣烂敷伤口比创可贴还灵。
要说最会"装草"的中药,艾草必须拥有姓名,清明插艾蒿的习俗可不是闹着玩的,这种带着特殊香气的植物,晒干后熏蚊子一绝,记得小时候端午,奶奶总用艾草煮水泡澡,说是能祛晦气,其实新鲜艾叶揉碎敷关节,对付风湿疼痛有奇效,现在超市卖的青团,多半用的是艾草汁,碧绿的颜色看着就春天。
鱼腥草这名字听着吓人,却是肺热咳嗽的克星,刚挖出来的根茎白生生的,搓掉外皮凉拌最爽口,我们这儿的老中医有个偏方:鲜鱼腥草捣汁,兑蜂蜜慢慢咽,专治喉咙痒得忍不住咳嗽,不过这货味道确实霸道,第一次吃建议先从叶子开始尝试,根部嘛...嗯,爱的人爱死,恨的人牙痒。
马齿苋算是田间霸王,生命力强得硌脚,这种红梗绿叶的小家伙,炒鸡蛋是一绝,但它最厉害的是治拉肚子,熬成浓汤喝两次就见效,去年我急性肠胃炎,老中医开的方子里就有它,不过要当心,孕妇可碰不得这玩意儿,寒性太重。
采药也有门道,清晨露水未干时最好,药材浆汁足,挖蒲公英要连根端,摘艾叶挑顶端嫩芽,碰到不认识的千万别乱尝,现在城里药店卖的中药材,好多都是大棚种植的,论药效还真比不上山野里自然生长的,不过专家也提醒,自行采药有风险,有些毒蘑菇和断肠草长得跟良药特别像。
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,年轻人开始流行"中药养生局",周末约着去郊外,人手个小铲子,既能踏青又能挖"药材",朋友圈晒九宫格:蒲公英茶配荠菜饺,艾草团子搭鱼腥草沙拉,春日仪式感拉满,说到底,老祖宗留下的智慧都在土地里,只是等着有心人去发现,下次经过野地,不妨蹲下来瞧瞧,说不定脚下正踩着价值连城的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