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听人说起"癔症"这个词,有人说这是"装病",有人觉得是"中邪",其实这种被西医归为神经官能症的毛病,在中医眼里早有定论——它就是典型的"七情致病",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老祖宗是怎么用一碗汤药、几味草本,把这种让人捉摸不透的"心病"治明白的。
癔症不是"作妖",是身体在拉警报
隔壁王婶前阵子突然瘫在沙发上哭笑不定,到医院检查啥毛病没有,医生却说是癔症,其实这种情况在中医里叫"脏躁",《金匮要略》里白纸黑字写着:"妇人脏躁,喜悲伤欲哭,象如神灵所作,甘麦大枣汤主之。"说白了就是情绪积压太久,把五脏六腑折腾得失调了。
现代人压力山大,癔症就像个任性的孩子,专挑你脆弱的时候闹脾气,有人吵架后突然失声,有人受刺激就抽搐,还有人明明好好的突然"瞎"了"瘸"了,这些怪症状看着吓人,但中医早就看透了门道——都是肝气郁结、心神失守惹的祸。
中药房里的"心理医生"
别小看那些黑乎乎、苦兮兮的中药,对付癔症可有真功夫,我认识位老中医,遇上哭闹不休的病人,几副柴胡疏肝散下去,堵着的气顺了,人也安静了,要是碰上失眠惊厥的,酸枣仁汤加减几味,晚上就能睡安稳觉。
去年有个高中生考前突然哑巴了,西医查不出毛病,吃中药倒是见效,大夫用的是逍遥散打底,配上石菖蒲开窍醒神,一周不到就能出声,这就像给生锈的门轴抹油,气机通畅了,病症自然消退。
厨房里的"百忧解"
调理癔症不一定非得喝苦药汤,我奶奶辈就懂用食疗,更年期烦躁的用百合莲子粥安神,考试焦虑的泡菊花枸杞茶清肝,最经典的当属甘麦大枣汤,小麦养心、甘草和中、红枣补血,这三样家家都有的材料,煮水喝就能缓解悲伤欲哭的症状。
有次邻居家孩子高考前突然肚子疼,医院检查没问题,我让他妈妈煮了碗红糖姜水加玫瑰花,没想到喝了两回就不喊疼了,后来才明白,这就是中医说的"芳香行气",把憋在肚子里的闷气化开了。
比吃药更重要的是......
老话说"心病还须心药医",这话一点不假,见过太多人光顾着吃药,却不知道调整心态,有个阿姨常年吃舒肝解郁的药,结果天天跟老公吵架,病情反反复复,后来参加社区太极班,每天晨练时把烦心事吼出来,反而停药了也没再犯。
调理癔症就像修园林,既要修剪杂草丛生的负面情绪(用药物),更要培育健康的心境(靠调节),建议学学古人的养生法:早晨晒背补阳气,午后静坐养心神,睡前泡脚通经络,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,都是在给身心做按摩。
防病于未然的小窍门
与其等着发病再治,不如提前做好防护,春天多吃茼蒿芹菜疏肝,夏天泡点薄荷金银花清热,秋天炖雪梨银耳润肺,冬天喝羊肉萝卜汤补虚,这些应季食材就像天然的情绪调节剂,帮着身体抵御七情侵袭。
最重要的是学会给自己松绑,现在人都活得太紧绷,不妨学学《黄帝内经》说的"恬淡虚无",每天留十分钟发呆,周末去郊外走走,培养个浇花喂鱼的小爱好,心安定了,那些乱七八糟的症状自然就没了落脚的地方。
说到底,癔症不是洪水猛兽,而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,中药调理就像温柔的手掌,一边抚平紊乱的气血,一边引导迷失的心神回家,记住啊,治病先治心,心宽病自消,这才是老祖宗传给我们的终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