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张大夫,我这腰杆子就跟生锈的钢筋似的,夜里疼得直冒冷汗!"老王攥着片子蹲在诊所门口,后脖颈的膏药味混着烟油味直往人鼻子里钻,这场景我在基层门诊见了二十多年,强直性脊柱炎这个磨人精,专挑青壮年男性下手,把人的脊梁骨当甘蔗啃。
前些天参加中医药治疗强直的专题论坛,各地来的郎中们围坐讨论,倒让我这老骨头开了眼界,都说西医认准生物制剂,咱们中医讲究整体调理,其实两路人马较劲多年,倒不如看看民间高手们怎么破局。
【病根不在骨头在经络】 那天广州来的刘教授拍着桌子说:"别光盯着骶髂关节发炎!"他掏出本泛黄的《黄帝内经》,指着"肾主骨生髓"四个字,说得在场年轻医生直挠头,按古人的说法,这病根子在先天不足,肾气亏虚得像漏气的皮球,寒湿邪气顺着膀胱经往上爬,把整条脊柱腌成了咸菜缸。
我想起去年接的快递小哥小陈,二十出头的人走路像机器人,看他舌苔白腻得像霜打的白菜,开方子重用狗脊、杜仲这些补肾的猛药,再配上苍术、威灵仙祛湿通络,小伙子现在能扛着大件爬楼梯,就是喝药时总皱着眉头——那汤药确实苦得能刮锅底。
【草药方子里藏玄机】 论坛上最热闹的要数验方交流环节,河南的王老先生抖出个"三藤一仙汤",忍冬藤、鸡血藤、海风藤配威灵仙,说是能让僵硬的腰杆重新软下来,我试给建筑工人老赵用了三个月,他倒是竖大拇指:"睡觉不用垫三个枕头了!"不过这方子性凉,脾胃虚寒的人喝了容易闹肚子。
云南来的彝医贡献了个偏门法子:活蝎子泡酒,看着瘆人,效果却着实惊人,有个货车司机疼得直撞墙,每天抿两口,半个月就能弯腰系鞋带了,只是这法子太野,我们改良成全蝎粉装胶囊,既保留药效又免去心理负担。
【药食同源有讲究】 别以为吃药就行,饮食上的讲究可多了,山东的李大夫反复叮嘱:"牛奶酸奶先戒了!"原来乳制品里的酪蛋白容易惹痰湿,就像往潮湿的木头上泼浆糊,我们常让病人早上喝姜枣茶暖胃,午饭前嚼几粒花椒籽,晚上睡觉前用艾叶泡脚,这些小习惯坚持半年,比吃补药都管用。
去年调理过的教师小林,现在每天雷打不动练八段锦,她说最开始扎马步都哆嗦,现在能单掌贴墙做俯卧撑,这病就怕久坐久站,活动关节比吃什么药都金贵,我们开玩笑说,古代文人雅士要是得了这病,估计连吟诗作画都得拄拐。
【中西医结合新思路】 现在的聪明孩子不搞非此即彼,北京协和医院的张主任分享的案例让人眼前一亮,他们用中药熏蒸配合西医理疗,红外线烤完立即敷上雷公藤药膏,止痛效果翻倍不说,还能防止肌肉萎缩,有个体操运动员就这么保住了职业生涯,现在照样能在单杠上翻飞。
不过要说最震撼的,还是福建民间流传的"蜂疗",养蜂人戴着厚手套,直接让蜜蜂蜇在疼痛穴位上,那场面看得人心惊肉跳,偏偏有好几个患者说效果奇好,就是背上被蛰得跟麻将牌似的,我们改良成蜂毒注射液,既安全又能精准控制剂量。
这些年见多了强直患者,最大的感触是这病专治拖延症,刚发病时以为是运动拉伤,等到确诊往往错过了最佳调理期,上个月社区筛查发现的大学生小伙,才吃了两个月中药就活蹦乱跳,早把医嘱当耳旁风,结果上周淋雨复发,又蔫头耷脑来找我们开药。
说到底,治病如打仗,中药是慢工出细活的文火炖煮,西药是立竿见影的急火快炒,与其纠结选哪边,不如两边优势都占上,就像论坛结束时老院长说的:"给人看病不是非黑即白,关键是把病人的精气神吊住。"这话糙理不糙,倒是道尽了医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