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天气忽冷忽热,办公室里此起彼伏的喷嚏声不断,每次听到同事捂着鼻子说"我又感冒了",我都忍不住想掏出包里的小纸袋——里面装着几片晒干的中药材,这些年摸爬滚打积累的防感冒经验,全藏在这些不起眼却能量满满的草药里,今天就带大家看看,老祖宗留下的感冒药箱里到底藏着哪些宝贝。
厨房里就能找到的感冒克星 记得去年冬天加班到深夜,瑟瑟发抖地走在寒风里,第二天嗓子像吞了刀片似的疼,翻出冰箱角落的生姜,切几片煮水,趁着滚烫灌下去,没到中午那些酸软的症状就消退了大半,这个土方法看着普通,其实大有学问,生姜性温味辣,就像给身体点了个小太阳,特别适合受凉后怕冷、流清鼻涕的风寒感冒,要是再配上葱白和红糖,效果更是翻倍,不过若是嗓子红肿、咳黄痰的风热感冒,可千万别碰生姜,这时候它反而容易火上浇油。
阳台上就能种的万能药草 我家窗台上总养着几盆薄荷,叶片揉碎了闻着清凉提神,上次孩子低烧不肯吃药,摘了几片嫩叶泡水,加了点蜂蜜哄着喝下,没想到这小家伙居然自己捧着杯子续了两次水,第二天体温就降下来了,薄荷这种草药最妙在"凉"得恰到好处,既能疏散风热,又不会像西药退烧药那样让人虚汗淋漓,特别是刚感冒时喉咙发痒、鼻音浓重的阶段,用开水冲泡新鲜薄荷叶,蒸汽熏脸十分钟,那种通透感比吃成把药片还舒服。
菜市场能买到的祛湿法宝 前阵子梅雨季节,空气湿溚溚的,办公室好几个同事都中了"暑湿感冒"的招,这种感冒最磨人,整个人像裹着湿棉被,头重脚轻,我翻出抽屉里的干紫苏叶,抓一把煮汤,特意加了陈皮提味,紫苏梗在锅里咕嘟咕嘟冒着气泡时,整个房间都弥漫着独特的香气,喝下一碗微汗出来,原本闷胀的胸口像开了扇窗,后来查资料才知道,紫苏被称为"散寒解表高手",尤其对付这种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复杂情况特别管用。
药店角落里的平民抗生素 要说最常备的还得是金银花,每次感觉喉咙开始发毛刺,我就抓两勺干花煮水当茶喝,这种淡黄色的花苞看着不起眼,却是天然的消炎药,记得去年流感高发期,全家人轮流中招,全靠每天一大壶金银花露撑着,它不像西药抗生素那样杀敌一千自损八百,而是稳稳地给身体降温灭火,不过要记住,金银花水要喝温热的,放凉了反而会影响药效。
祖传药膳里的养生智慧 老一辈传下来的食疗方子往往最实在,风寒初起时熬锅姜枣汤,选红枣撕开去核,生姜连皮切片,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焖五分钟,煮好的汤水要趁热喝,喝完钻进被窝发汗,效果堪比输液,风热感冒则该喝冬瓜莲叶饮,翠绿的荷叶加上冬瓜皮,再撒点冰糖,清甜爽口还能刮油,这些方子看似简单,实则暗合中医"解表不留邪"的道理。
中成药使用避坑指南 虽然中药温和,但用错时机照样伤人,就拿藿香正气水来说,很多人夏天把它当万金油,其实它只适合外感风寒兼有湿邪的情况,要是嗓子痛得像刀割、发烧超过38.5度,硬喝下去可能会加重病情,还有双黄连口服液,广告铺天盖地,但记住这是治风热感冒的,受凉引起的鼻塞流涕喝了反而坏事,建议买药前先观察自己的舌苔,白腻的适合温热药,黄厚的才需要清热解毒。
用药禁忌与暖心提醒 中药虽好也有脾气,服用解表药期间千万不能吃生冷食物,否则就像往热炭上浇冰水,煎药时要用陶瓷锅,金属器皿会影响药性,孕妇感冒别乱试偏方,姜片红糖水也要慎喝,小孩喂药记得少量多次,苦药里加点甘草调和口味,最重要的是,如果三天不见效或者高烧不退,千万别硬扛,要及时去医院。
这些年摸索中药防治感冒的经验,让我养成了个习惯:家里常备小半罐金银花、一包陈皮、几块罗汉果,每次季节交替时就煮锅养生茶,权当给身体做保养,说到底,中药治感冒不是靠单味神药,而是要懂得根据体质调理,就像照顾盆栽,干旱了浇水,涝了搬太阳底下,关键在用心观察,下次感冒来袭时,不妨先停下匆忙的脚步,给自己煮杯暖乎乎的草药茶,说不定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