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妈,这中药柜最底层褐色的草梗是什么?"小时候跟着长辈抓药时,我总被这种不起眼却带着特殊香气的药材吸引,后来学了中医才知道,这看似普通的"香茹"(注:正确药名为香薷),竟是本草纲目里记载的解暑化湿要药,今天咱们就借着这张中药香茹图片,聊聊这味被忽视的养生高手背后的故事。
藏在药柜角落的"暑湿克星"
前年暑假去同仁堂抓药,正赶上三伏天,老药师从柜子底层抽出个牛皮纸包,里面棕褐色的草茎散发着类似薄荷的清香。"这是香薷,专治空调房待久了的阴暑。"他边称药边说,我凑近看这中药香茹图片里的主角,茎细方呈节状,叶片对生带毛,顿时想起李时珍说的"世医治暑病,以香薷饮为首药"。
这不起眼的小草在古代可是"急救先锋",北宋年间汴京流行"霍乱转筋",太医院正是用香薷配厚朴煎汤救人,现代人夏天贪凉喝冷饮,办公室冷气足,其实更需要这味药,就像去年邻居张叔淋雨后闷热头痛,用香薷煮水加几片生姜,喝下去当天就退了烧。
辨别真假有门道
上个月陪闺蜜去中药材市场,她指着摊位上两种香薷问我:"这不都一样吗?"其实行家看细节:正品香薷茎方形有凹槽,断面中间有白芯;叶子边缘锯齿明显,揉碎后香气能持续半小时,我见过掺假的用藿香冒充,那种叶片更圆滑,味道发苦。
老药工教了个窍门:真香薷泡水会浮在表面,假冒的沉底,有次我在药店看见个小伙子要买"香茹",店员立刻纠正是"香薷",看来这名字确实容易混淆,连专业人士都会说错,不过现在电商平台卖中药香茹图片的店铺,很多都附赠真伪对比图,倒是方便了消费者。
厨房里的中药妙用
上周去湖北朋友家,阿姨炖冬瓜汤时抓了一把香薷。"我们这闹鱼腥味重,祖辈都用这个去腥。"煮好的汤清香扑鼻,完全没有药味,后来我查资料发现,宋代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里的"香薷饮",就是用它加厚朴、扁豆解暑,现在广东人煲凉茶,还会加香薷搭配荷叶。
更有意思的是,这草还是天然驱蚊剂,去年露营时我带了点香薷干品,点燃后烟雾带着清凉气息,蚊虫果然少了很多,不过要控制量,放多了反呛嗓子,就像老家做艾粑粑,香薷碎末拌进糯米粉,蒸出来的点心带着独特草本香。
现代研究的新发现
别以为老古董就没新花样,前年中科院的研究显示,香薷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率达90%以上,这解释了为啥古人用它处理伤口感染,现在日本药妆店还有含香薷提取物的祛痘产品,说是能调节皮脂分泌。
最惊喜的是发现它能降尿酸,去年痛风频发的表舅试了个偏方:香薷30克煮水代茶,配合饮食控制,三个月尿酸降了80,当然这得在医生指导下用,毕竟每个人体质不同,就像我朋友经期喝香薷茶缓解痛经,结果发现怀孕后就不能喝了。
使用禁忌与保存秘诀
别看香薷好,用错也出问题,阴虚火旺的人喝了会上火,孕妇要忌口,有次诊所见个小伙自己抓药祛湿,结果喉咙痛得说不出话——他把香薷和滋补药混着吃了,所以老中医开方时都会问清体质,不是所有湿气都能用它治。
存药也有讲究,前年梅雨季没密封好,香薷长了霉斑,现在我都学聪明了:晒干的香薷用纸巾包着放冰箱冷藏,或者塞点花椒防虫,要是发现药材变色、气味变淡,赶紧扔别心疼,变质的中药不如白菜安全。
看着抽屉里那张泛黄的中药香茹图片,突然觉得古人真了不起,这棵山野里的小草,经过几千年验证,至今仍在为现代人服务,下次再路过中药房,不妨细细闻闻那股特殊的清香,或许这就是中医药最朴实的魅力——用最简单的方式守护我们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