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些天陪邻居张叔去采药,这老头背着竹篓钻进云雾缭绕的后山,蹲在石缝前刨出一丛绿油油的草药。"瞧见没?这就是老辈人说的益阳草。"他抖落根茎上的泥土,那股子辛香混着露水味瞬间窜进鼻腔,这种长在向阳坡石头缝里的草药,可是咱们山里人调理身子的宝贝。
山野里的千年秘方
益阳草学名淫羊藿,但在咱们山里人都叫它"阳草",这名字听着直白,却是老中医嘴里的补阳圣品,清明前后上山采药最合适,这时候叶子还带着毛茸茸的细刺,折断茎秆能看见乳白色的汁液渗出来,有经验的采药人专挑叶片完整、背面泛着银霜的,这种品相的药效最好。
村里八十岁的刘药师常说:"益阳草不是猛药,就像文火煨汤慢慢滋养。"他那个布满老茧的手掌里,总攥着几片晒干的草叶,说是每天含着能暖脾胃,去年他孙子结婚前,还特意用益阳草配了枸杞泡酒,说是给小两口补补元气。
古书里的养生智慧
翻开县志里的《本草拾遗》,益阳草的记载能追溯到唐朝,古人发现放牧的山羊特别爱吃这种草,公羊吃了更是精力旺盛,李时珍在《纲目》里写得明白:"性温不燥,能益精气,强筋骨",现在镇上药房卖的补肾丸,好多都添了益阳草提取物。
前年有个城里来的教授,带着学生扛着仪器来测成分,折腾半个月终于发现,这草里含有什么黄酮类物质,能调节身体机能,不过村民们还是信老法子,端午节采的鲜草捣碎敷关节,比膏药管用多了。
厨房里的养生密码
要说益阳草怎么吃最妙,还得数王婶子的拿手绝活,她把嫩叶焯水切碎,掺着面粉摊成金黄的菜饼子,咬一口满嘴草木清香,去年冬猎季,她男人在雪地里摔伤腰,就是喝着她熬的益阳草鸡汤好起来的,砂锅里飘着红枣枸杞,汤面浮着几滴香油花,连喝三天就能下床走动。
年轻人喜欢拿益阳草泡茶,玻璃杯里放两片干叶,开水一冲顿时浮起细小的气泡,那味道说不上多好喝,但喝下去整个肚子都暖烘烘的,镇中学体育老师带田径队训练,常让学生赛前喝这个,说是能提劲儿还不伤身。
识药辨草的门道
别看益阳草不起眼,造假的可不少,真正的益阳草叶片像梧桐叶却更薄,背面有层薄薄的绒毛,阳光下看闪着细密的油光,要是叶片发暗紫或者闻着有酸味,准是喷了药水的大棚货,去年我就在旅游区买过假的,泡出来的汤浑浊得跟泥浆似的。
新鲜益阳草不好保存,我们这儿都是趁晴天铺在竹匾里晒脆,收起来的时候要轻轻揉搓,把水分挤掉又不损伤叶片,装进布袋挂在房梁下,随用随取最方便,要是遇到梅雨天受潮,放在铁锅里小火翻炒几下又能恢复酥脆。
那些年的山间故事
记得小时候跟着爷爷挖草药,他总能找到最肥厚的益阳草,有次我在崖边滑倒,他随手扯了几片叶子嚼碎敷在我膝盖上,凉丝丝的居然很快就止疼了,现在想来,这大概就是老人们说的"以形补形"吧。
镇东头的陈记药铺最懂行,他们家祖传的益阳草膏方,要用蜂蜜文火熬三个时辰,黑亮亮的药膏装在陶罐里,冬天手脚冰凉的人早晚挖一勺,比穿棉袄还管用,去年有个外地姑娘专门来找,说是调理好了痛经的老毛病。
站在山坡上看着连绵的益阳草丛,突然想起爷爷说过的话:"草木无情却有性,关键要顺四时规律。"这不起眼的山野小草,承载着千百年的养生智慧,不过大伙儿可别盲目进补,具体怎么用还是要找老中医把脉开方,毕竟再好的草药,也要用对地方才能见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