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山东中药种植订单,田间地头长出金疙瘩

一归堂 2025-05-01 科普健康 1602 0
A⁺AA⁻

"老张头,今年你家黄芩长得咋样?"村口小卖部前,王会计叼着旱烟问,老张头吧嗒吧嗒抽着烟杆,眼角笑出褶子:"托政策的福,跟济仁堂药企签了保底收购协议,每亩地纯赚比种玉米翻两倍!"这幕场景,正是2016年山东中药种植订单改革带来的新气象。

那年春天,山东省农业农村厅联合中医药管理局搞了个大动作,针对金银花、黄芩、丹参等道地药材,推出"企业+合作社+农户"订单种植模式,说白了就是药企提前签收购合同,农技专家手把手教种植,收获时按协议价"照单全收",这种旱涝保收的买卖,让原本观望的老乡们吃了定心丸。

在沂蒙山腹地的黄芪种植基地,58岁的李大娘掰着指头算账:"过去种小麦,一垧地挣不到两千块,现在改种黄芪,企业给种子、派技术员,秋收时每公斤8块钱全收走。"她脚边刚刨出的黄芪根须粗壮,在阳光下泛着金黄,这样的场景在齐鲁大地随处可见,2016年全省中药订单种植面积突破30万亩,带动6万多农户增收。

最让药农们踏实的,是订单里藏着的"双保险",以菏泽市尧舜药业的丹参订单为例,不仅约定保底收购价,还根据市场行情上浮价格,当年丹参市价涨到每公斤28元,药企仍按合同约定价25元收购,这让芍药山镇的种植户们直呼"讲良心",反过来当市场价跌到保底线以下,企业也照单全收,这种"价格锁定"机制让乡亲们彻底放下心来。

各地冒出不少新鲜事,平邑县搞起"中药种植能手"大赛,药企技术员现场评分,获奖者直接获得次年订单优先权,文登区成立中药材农机合作社,大型播种机、收割机轰隆隆开进山地,原本费工费力的中药种植变得轻松高效,这些创新招数,让2016年的中药订单不再是简单买卖,而是升级成产业共同体。

到了年底算总账,实实在在的数字最有说服力,据省农业部门统计,参与订单种植的农户人均增收4200元,中药材良种覆盖率提升至92%,农药残留超标率从17%降到3%以内,更意想不到的是,原本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开始回流,90后大学生王建军在老家承包50亩金银花基地,靠着订单保障,当年就收回全部投资。

这场始于2016年的中药订单改革,就像在齐鲁大地上播下的种子,如今回望,它不仅改变了数万家庭的收支账本,更培育出完整的中药材产业链,从标准化种植到精深加工,从零散销售到品牌打造,当年那些写在订单上的条款,最终长成了山东中医药产业的"四梁八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