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豆角,大伙儿都熟悉——菜市场常年见着的细长翠绿家伙,焯水炒肉或是凉拌都很下饭,可要是说这豆角还能当中药使,估计很多人要瞪大眼睛:"这不就是个普通蔬菜吗?"
其实啊,老祖宗早就把豆角玩出了新花样,在《本草纲目》里,豆角有个正经学名叫做"豇豆",李时珍老爷子专门给它留了篇幅,书里写着这豆角能"理中益气,补肾健胃",说白了就是吃对了能调和脾胃,给肾气添把火,您可别小看这平平无奇的豆角,它既是厨房里的常客,又是中药铺里的潜力股。
先说这豆角壳儿,平常咱们摘豆角时随手掰掉的筋丝,在懂行人眼里可是宝贝,老中医收着晒干的豆角壳,遇上暑天拉肚子的病患,抓一把煮水喝,比某些止泻药还管用,去年邻居王婶旅游回来上吐下泻,西医开的药片吃了直犯恶心,后来用三颗乌梅配五钱炒豆角壳煎汤,咕嘟咕嘟喝下去,当天就止住了水泻。
再说豆角籽儿,秋末收完豆角,那些圆滚滚的种子可别扔!中药房里管这叫"豇豆衣",专治肾虚引起的尿频,我认识的一位出租车司机老哥,跑夜班喝多了凉啤酒,落下个不停跑厕所的毛病,老中医给他支招:每天抓把炒熟的豆角籽当零嘴嗑,连吃半个月,现在跑长途都敢放心喝水了。
最绝的是豆角花,春末夏初开花时节,掐几朵鲜灵灵的豆角花晾干,遇上肝火旺导致的眼睛红肿,拿沸水泡着喝,清香味里带着丝丝甘甜,比枸杞菊花茶还润眼,我们办公室小刘上个月熬夜做标书,眼睛红得像兔子,我给她冲了杯豆角花茶,三天工夫就恢复了正常。
不过要说豆角入药的精髓,还得数它的"双向调节"本事,这豆角性平味甘,不像人参大补也不像黄连苦寒,正适合现代人亚健康状态,比方说长期便秘的人,早晚空腹嚼十粒生豆角籽,既能促进肠道蠕动又不伤正气;反过来若是腹泻,把豆角籽炒到微黄研末,冲水喝下去就能收敛止泻,这种"遇强则调,遇弱则补"的特性,活脱脱像个智能调理师。
前阵子陪老妈去中医院调理肠胃,老大夫开的药方里就有炒豆角,当时我还纳闷:这不就是咱家炒菜用的豆角么?大夫解释说,药房用的都是专门种植的药食两用品种,和菜市场卖的相比,有效成分含量更高,不过家常食用也别小瞧,只要烹饪得当,每天吃点豆角相当于给身体做保健。
说到烹饪窍门,这里头学问可大了,想让豆角发挥药效,必须彻底煮熟——半生不熟的豆角含有毒素,这点大家都知道,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带皮炖煮最能保存营养,切段时斜着45度角下刀,能让膳食纤维更好释放,我家最爱豆角焖排骨,加几片姜几颗枣,砂锅慢炖一小时,肉香里透着豆角的清甜,老人小孩都能吃得浑身舒坦。
最近发现个新吃法:把嫩豆角焯水后晾半干,密封冷冻保存,到了冬天拿出来炖羊肉,既能解腻又能中和羊肉的燥热,有次招待外地朋友这么整了桌菜,人家还以为是啥山珍,其实成本还不到三十块。
当然也不是人人适合,体质偏寒的朋友建议少吃生豆角,改吃腌制的酸豆角更合适,孕妇吃豆角要适量,毕竟种子类食物多少有点活血作用,最保险的做法是咨询当地中医师,毕竟每个人体质就像指纹一样独一无二。
说到底,豆角这玩意儿就是个"平民补品",它不像人参灵芝那样金贵,也不似当归黄芪般味道古怪,就这么默默待在菜篮子里,既能填饱肚子又能调理身子,下次买豆角时不妨多留个心眼,挑些颗粒饱满的留下种子,晒干花朵,说不定哪天就能派上用场,毕竟老话说得好:"药补不如食补",把这现成的药膳材料用好了,可比吃